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廊坊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园涉以成趣 ②亲戚之情话

    ③宾主尽东南之琴书以消忧

    ⑤而后乃今将图贾谊于长沙

    ⑦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⑧臣具以表

    A. 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B. ①⑦/③/②④/⑥⑧/⑤

    C. 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 ①⑤⑦/②③⑥/④/⑧

  • 2、对下面一段文字的出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A. 《论语》   B. 《孟子》   C. 《庄子》   D. 《荀子》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9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我国将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中关于“2℃温控目标”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今年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也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2021年也成为我国的“碳中和”元年。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意味着中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前,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后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目前,在我国现有的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核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5倍多,风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12倍多,而太阳能会是现在的70多倍。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将会被打开,而在产业链的细分领域,将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我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会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碳中和的背景下,“石油地缘政治时代”被完全打破,传统石油出口国将面临全面利益丧失。国际竞争的焦点也将逐渐转移到低碳技术价值链的控制上,也就是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价值链将会成为重中之重。

    (摘编自《参考消息》,20215月)

    材料二:

    20213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这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必将带来一场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力生产成本在不断下降,我国将拥有一个以非化石能源电力为主的新能源电力系统。与直接燃烧化石燃料相比,非化石能源电力无疑是不产生碳排放的清洁能源。碳中和目标将促使我国工业走向电气化,各个地方也将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节能、高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交通运输也是如此。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发展迅速,随着碳中和目标的确立,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建筑业同样要跟进。建筑减排,电气化是关键。未来,各地的居住、办公建筑建造和运行都要实现电气化。建筑内部将建成直流配电,并实现建筑的柔性用电。而对于我国北方冬季集中采暖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也要通过技术探索来逐步进行电气化取代,实现冬季供热的零碳热源。

    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将彻底融入生活。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明确,人人减排、绿色低碳的行为习惯无疑将进一步深度融入所有中国人的生活中。减少碳排放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每个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是其现代化的一个必备标志。因此,为了减少垃圾填埋,令其高度资源化,源头上的垃圾分类必须做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除了减排,还有增汇。而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就是一条有力举措。可以预见的是,“加强植树造林,提升植被覆盖,让大自然成为碳的搬运工”这样的环保理念未来将更加深入人心,并体现在行动中。此外,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等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和新技术特点,也将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产业发展机遇,影响着广大公众的生活。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确立所涉及的社会层面极其广泛,早已超越了能源、交通等具体领域,未来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意义甚至不亚于蒸汽机、电力、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4月)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的要求,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B.中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以实现“碳达峰”的战略目标。

    C.“碳中和”目标将促使我国工业走向电气化,交通运输、建筑减排、冬季供暖等行业的节能、高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D.“加强植树造林,提升植被覆盖,让大自然成为碳的搬运工”这样的环保理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并体现在行动中。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60年前,我国只有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的形式,才能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B.中国实现“碳中和”,将打开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在产业链的细分领域,也将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C.我国北方冬季集中采暖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也要通过技术探索,逐步用电气化来取代原有的采暖方式,最终达到减少碳热源排放目的。

    D.减少碳排放需要发展循环经济,而每个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就是其标志,作为资源化的源头,垃圾分类必须先做好。

    【3】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再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后我们生活的改变。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使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白部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的《离骚》中,诗人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真正安好就可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面对壮美的河山,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而发出的由衷感慨。

  •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人们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按要求补写下列名篇名句。

    (1)《逍遥游》中描写宋荣子超脱世俗“非”“誉”、我行我素的句子是: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写出天阔水远、水天一色的被誉为写景的千古绝唱的诗句的是: ____

    (4)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

    (5)《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访 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嘉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煊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官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嘉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B.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嘉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C.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嘉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D.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嘉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丧,即护送灵柩。不同于服丧,后者指长辈或平辈亲属死亡后一段时间带孝表示哀悼。

    B.总裁,意思是“汇总裁决其事”,后逐步演变为政府、商业组织机构中的一种职位。

    C.诏檄,诏书和檄文。檄,在本文中指用于声讨敌军的文书。

    D.乙丑,古代纪年法之一,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四种: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乙丑”属于年号纪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孝孺幼时好学不倦,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方孝孺力主抵抗,终未成功。燕军起兵之初他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方孝孺忠正耿直,誓死不屈。明成祖请他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明成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认为阅读经典对于普通人来说,往往是出于比较高级的智慧的追求。人的素质单靠学英语、电脑是培养不出来的。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