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就需要保护好现有的河流、湖泊、沟渠等“海绵体”
②因地制宜建设下沉式绿地、公园、草沟、水景设施
③让城市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和“免疫力”,确保涝时吸水、旱时吐水
④使得城市的排水管网随暴雨强度加大而不断扩建、反复加粗
⑤“海绵城市”建设强化“源头分散”和“慢排缓释”
⑥传统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秉持“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的理念
A.⑥⑤③④①② B.⑥④⑤③①②
C.⑥⑤①②④③ D.⑥②④⑤①③
2、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河内凶(有战乱)/寡人之民不加多(更)/视清季有加(末年)
B. 请以战喻(请您)/遍赞宾客(介绍)/ 斯天下之民至焉 (那么)
C. 资之三年(蓄积)/惊天地,泣鬼神(哭泣)/ 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
D. 约车骑百余乘(凑集)/樵苏后爨(割草)/ 树之以桑(种植)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频繁,电影成为很好的交流方式和文化输出通道。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同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管是在市场还是电影工作方面,抑或是电影投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国全方位打开文化输出通道,在和周边国家的对外交流过程中,电影交流成为重要的文化外交手段之一,这给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和发展土壤。
(摘编自2016年6月21日北京青年报《一带一路助中国电影“走出去”》)
材料二:
中国电影在几十年来“走出去”的历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并未与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步。主要原因有:
首先,中国很多主流商业电影在其主题的表达方式上缺乏国际普遍性,并且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国观众对除了“功夫”类型之外的其他中国电影兴趣不高,所以难以进一步向国外推广。曾经在亚洲地区取得高票房的《赤壁》和《投名状》败走西方主流电影市场即是此类问题的典型例证。其次,本土电影专业人才匮乏,特别缺少能够充分了解国际电影合作与制作的人才。再次,中国电影质量仍待提高,高品质的电影数量较少,有智慧的原创作品匮乏。故事讲得不够好、技术和艺术水平不够高、制作不够精良,仍是国产电影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中国电影海外发行推广还暴露出诸多技术性问题,中国电影的海外自主商业渠道还很滞后,国际商业运营能力不强。推广模式不成熟,推广渠道单一、陈旧和推广的专业化水平低,也成为制约中国电影被国际广泛知晓的瓶颈。
(摘编自柏榕榕《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困境与机遇》)
材料三:
| 亚洲 | 欧洲 | 大洋洲 | 非洲 | 美洲 |
宗教片 | 3.13 | 3.17 | 3.38 | 3.19 | 2.47 |
音乐片 | 3.24 | 3.17 | 3.52 | 2.98 | 2.67 |
恐怖片 | 3.49 | 3.46 | 3.78 | 3.18 | 2.97 |
儿童/家庭片 | 3.55 | 3.32 | 3.6 | 3.37 | 3.01 |
功夫片 | 4.16 | 3.85 | 3.72 | 4.17 | 3.73 |
纪录片 | 3.19 | 3.29 | 3.49 | 3.5 | 3.66 |
剧情片 | 3.22 | 3.4 | 3.95 | 3.28 | 3.54 |
动作片 | 4.22 | 3.88 | 3.98 | 4.07 | 3.88 |
动画片 | 3.29 | 3.38 | 3.69 | 3.18 | 3.06 |
表一 不同大洲观众对不同类型中国电影的偏好度调查
表二 不同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偏好度调查
(摘自《2014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
材料四: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26天,票房突破十亿大关;在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评分8.8分、烂番茄(美国著名影评网站)收获96%的新鲜度,也足见欧美观众对它的认可。印度电影能够在我国、在欧美扬名立万,原因首先在于印度电影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人文关怀。这种责任和关怀来自于对历史的审视、对英雄的渴望、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其次还在于其并没有因为坚持民族特色而拒绝外来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的优质资源,而是坚持发扬本民族特有的歌舞文化和吸收外来精英文化双管齐下,并始终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保持良性互动,力求在宝莱坞商业片之外,以“印度+民族+本土”的文化战略扩张自己的版图,在载歌载舞中不断前进并征服全世界。
(摘编自2017年5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0版《印度电影靠啥征服我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交代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及其在文化交流、文化输出方面的积极意义。
B. 材料二从电影主题、电影人才、电影质量和电影的推广发行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尚不大的原因。
C. 材料三用图表的形式揭示了全球五大洲的观众对中国电影类型及其中的中国元素的偏好度情况,直观简洁。
D. 材料四提供了一个成功“走出去”的电影案例,中国电影若能学习印度电影的成功经验,也必将征服世界观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表明中国电影在电影市场、电影工作及电影投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这说明中国电影成功“走出去”指日可待。
B. 在亚洲取得高票房的《赤壁》和《投名状》没能成功走向西方电影市场,主要原因是它们作为商业电影在主题的表达上缺乏国际普遍性。
C. 表一表明五大洲的观众对中国“功夫片”偏好度较高,印证了材料二“外国观众对除了‘功夫’类型之外的其他中国电影兴趣不高”的说法。
D. 表二各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偏好有显著差异,非洲、美洲观众最偏好“风土人情”,欧洲、大洋洲观众则最偏好“中国哲学”。
E. 材料三的调查数据有启示意义,研究不同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类型及中国元素的偏好度,将使中国电影在走向国际市场时更有针对性。
【3】中国电影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定风波》中,上片的“_____”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________,______” 用两个典型的动作,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以“ 气吞万里如虎 ”表现出宋武帝北伐时的声势,再以“_____________”描述宋文帝草率出兵的狼狈之相,前后可谓对照鲜明。
(4)《醉花阴》中,作者借阴沉的天色和袅袅的香烟来表达时光难捱的愁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逍遥游》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表达自己不因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放弃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长恨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杨贵妃一颦一笑风情万种,令其他妃嫔黯然失色。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要求晋武帝的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2)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 。”
(3)在《归去来兮辞》中,通过两个叠词写出作者连夜乘着小船回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在《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拄着拐杖走走停停,时不时地眺望远方天空的两句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 。”
(5)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指出虽然人们各有各的爱好,静与动各不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6)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精练的语言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7、(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 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表现诗人藐视富贵利禄又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悲叹自己只得在秋风中用悲凉的箫声寄托苦闷之情的一句是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句子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与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观点相同。
(3)《寡人之于国也》中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将“_____”与“______”进行对比,写出统治者自己挥霍浪费却不顾人民死活,强调君王要实施仁政。
9、名篇名句默写
(1)文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 愈在《 师说》 中体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 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良风 气的句子 是 __________, 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用两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5)文 中 写 宋 荣 子 看 淡 了 世 间 的 荣 辱 , 不 会 因 为 外 界 的 评 价 而 更 加 奋 勉 或 沮 丧 的 句 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 第二句的意思是说,朋友苏轼虽然已去世,但“石尚存”,可以让作者感到欣慰。
C. “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深厚感情。
D. 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E. 总体而言,诗歌语言风格较为朴实,但也使用了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
【2】请结合苏轼的生平,谈谈你对“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的理解。
11、阅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阔,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膩,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縵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凡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王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之而不鉴之,亦使人而复哀后人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到
B.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妍:奢华
C.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剽:抢劫、掠夺
D. 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2】下列句子,不属于描写阿房宫建筑规模和特色的一项是
A.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D.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开篇只用十二个字就勾勒出秦统一天下的气势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凝练,简洁有力。
B.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描绘了走廊、屋檐的形状和楼阁钩连、环绕的气势,对阿房宫进行了总体性描述。
C.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揭示了秦人对待珍宝毫不爱惜、奢侈浪费无度的状况,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作了铺垫。
D.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的灭亡,与篇首的铺排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脊骨为全身骨骼的主要支架,如屋之有梁,故称“脊梁”。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习近平说,“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是因为英雄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国家、民族、社会、集体、家庭、个人都需要脊梁。
请以“说脊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