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晋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②此等轻松风趣的好书,每天只读上几页,竟然不忍卒读,希望与此书的缘分尽量延续得久些才好,为此刻意地“慢读书”。

    ③央视演播大厅里,王立群老师讲起诗词故事,侃侃而谈,坐而论道,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④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熏陶,呼唤生态道德;中国大自然文学热方兴未艾,必将迎来属于它的文艺复兴。

    ⑤在这个冬雪飘飞,梅花绽放的南方小城,张升和阔别了十年的几位好友相聚于此,青梅煮酒,把酒言欢,共叙天伦之乐

    ⑥《辉煌中国》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反映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A. ②③⑤   B. ①②⑥   C. ③④⑥   D. ①④⑤

  •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建中远时羞之奠(各办)   吾汴州(离开)

    故舍汝而旅京师(谋生)   吾女与汝女  (抚养)

    B. 暴秦之欲无  (满足)   暴霜露,斩荆棘(暴露)

    则胜负之,存亡之理(天数)   盖失强援,不能独(保全)

    C. 其色惨淡,烟云敛(弥漫)   念谁为之戕贼  (残害)

    有动于中,必其精(动摇)   乃其一气之余烈(余威)

    D.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焉尔(天性)  故且怠(疾病)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气度)   不抑耗其而己(果实)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华文明5000年的说法可谓妇孺皆知。近年来,出现一种新的说法:中华文明具有8000年的历史。其根据是:在距今8000年前,中国的史前文化已经取得十分显著的进步,进入了文明。大约1万年前已经出现的稻作农业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初步发展后,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各种手工业技术有很大提高,原始宗教、祭祀等精神层面的活动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在距今8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一定数量的栽培稻,一些墓葬墓主人的腰部发现随葬多个骨甲,里面装有多粒小石子,被认为可能是系在腰间,在举行祭祀时发出响声,类似于后来萨满身上系着的铜铃。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少数墓葬中,还随葬了用鹤类的翅根骨制作的七孔骨笛。经过音乐家试吹,音阶相当准确,完全可以演奏乐曲。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关于文明,国内外有各种见解。我们对“文明”的理解是: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文明形成的标志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达到一个新的水准,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组织和结构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进入文明社会。其特征是:社会的阶层分化加剧,出现阶级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王以及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职业官僚阶层,社会各个阶层的等级及其人们的行为规范被制度化,出现强制性的、以社会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根本的标志。

    在8000年前的中国史前时期,虽然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社会整体上还是一个较为平等的原始社会。刚刚出现了社会分工和分化的端倪,远远没有达到明显的阶层分化,更不要提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所以,当时的社会只是开始迈向文明社会的进程,也就是文明起源的开始,距离进入文明社会还相当遥远。

    在距今5500至5300年前后,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一些文明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出现了明确的社会分工和严重的阶层分化,形成金字塔形社会结构。位于社会最顶层的首领——王,掌握军事指挥权和祭祀神灵的权力,掌控高等级手工业(如琢玉业)的生产,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他们组织动员数以万计的人力修建大型公共设施(如城池、大型水利工程),住处与一般社会成员居住区相隔绝,他们的墓葬往往有着数以百计的珍贵随葬品(一般是制作精美的玉器),尤其是一定随葬表明其高贵身份的礼器。他们控制住较为固定的区域,区域内有若干臣属被他们的下级贵族分别掌控,这些社会已经进入文明阶段,形成初期的国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这些政体为“邦”或“国”,如“禹会诸侯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据此,可称各个区域的这些初期文明为“邦国文明”。从这些区域性的初期文明的形成时期算起,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

    (摘编自王巍《中华文明究竟有几千年:5000年还是8000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稻作农业在中国约有一万年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栽培稻还被当成过随葬品。

    B. 约8000年前,中国已出现有演奏乐曲功能的骨笛,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笛子。

    C. 物质和精神文化能取得显著的进步,达到一个新的水准,这是文明形成的标志。

    D. 在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的骨甲里的小石子是祭祀时发声用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统治者及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官僚阶层是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的产物,也是文明的特征之一。

    B. 5500至5300年前后,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区出现了“邦国文明”。

    C. “王”位于社会结构的金字塔之顶,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身份极其高贵。

    D. 中华民族向来爱玉,所以琢玉业曾被认为是高等级手工业,美玉也被认为是珍贵随葬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约起源于8000年前,但能称得上“形成时期”的,得从约5000年前算起。

    B. 初期的国家,其控制的区域较为固定,且至少存在三个社会阶层:王、贵族、臣属。

    C. 相对于文明社会,原始社会其实从整体上来说是更为平等的,不存在阶层分化。

    D. 文明社会中,“国家”象征一种强制性的公共权力,这种权力的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到性情安和才能思考周全,思考周全才能处事合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的例子为了论证的道理是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陶渊明决定与外界断绝交往后,希望过上的富有情味和高雅闲适的生活。

    (3)《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人由青春到衰老的短暂。

    (2)《论语·雍也》中,孔子在阐述了质朴和文采不恰当的关系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某宾馆名为“平潮宾馆”,此名可能来自于《春江花月夜》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感叹已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倡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述而》中,孔子用浮云作比喻,说明君子面对不义之财时的态度是:_________

    (3)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指出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阐明那些对人类社会有过巨大贡献或者品德高尚的人,认为他们虽然死了,却被人怀念千秋万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写屈原自动远离污浊环境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天下人拥护,追随者甚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伶官传序》中由“满招损,谦得益”得出的自然之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圃春晚   

    韩琦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名相。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闲居相州时的作品。

    【1】下列时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捕绘春水溶溶、落蕊飘香的景象,“满”写出春水平岸的气象。

    B.杨花尽日飞又歇,林鸟时见时藏,虚实结合,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C.虽然生活闲静,诗人的病情没有减轻,内心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放松。

    D.诗歌描绘了郡圃的一派暮春景色,情景交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后人评价韩琦诗作“随时抒兴,亦多寄托遥深”。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B.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C.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D.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 群牧判官,是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群牧司的判官。

    C. 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嫔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在担任群牧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 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皇帝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 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 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2)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让古典文学底蕴深厚、主持风格端庄大气的央视一姐董卿成了国民女神,就连她的成长故事都成了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文章《“虎爸”之下董卿的童年:一识字就背诗词、不许照镜子、初中开始打工,一度怀疑是否亲生》在网上一度引起热议。

    对于董卿父亲的教育方式,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联系现实,阐释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