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使得广东粤剧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新机遇。
B.与文学、影视等艺术门类一样,创作,特别是新形式新领域的创作,需要理论的指引和批评的打磨方能更上一层楼。
C.只有科技与文化进行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地形成利于科技发展的文化和推动文化深入发展的科技,人们也才能全面体会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D.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网红要想留存下来,具备一定的商业能力固然重要,思想内涵与文化魅力也弥足珍贵。
2、下列词类活用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
A. 足以荣汝身
B. 孔雀东南飞
C. 手巾掩口啼
D. 卿当日胜贵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民生问题是一个关涉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系统工程寻求新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之道、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道德法治和规章制度保障生态民生建设等,所有这些既体现了顶层设计层面的战略构想,又展现了具体实践层面的操作规范。应当说,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民生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协同性是必须特别关注和重点把握的显性特点。这种协同的特性不仅来自于客观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普遍联系的品质,也来自于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自觉选择。任何单一方式、举措,都无法使复杂的生态民生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
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关联的自然生态,是一个由诸多生态要素构成的“生命共同体”,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功能性特征。在这一“生命共同体”中,各要素之间的生态过程既相互影响与制约,又互为依托与基础。正如习近平所言:“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些不同的生态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彼此关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显然,对于这样的生态系统,只有进行整体的谋划并切实保障和实现其良性运转,才能使其生态功能得以完整实现。这样的特性也就决定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必须从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的角度出发,有效统筹组成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以寻求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全链条的治理对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自然生态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理念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努力实现各种保障措施的协同推进。其中制度实施、法治施行的刚性约束,是这一工作取得实效的最坚实的保证与依托。事实上,这些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法治不够完备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所以,针对中国生态民生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必须着眼于通过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来有效加以解决,依靠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以及最强的生态环境治理执行力,“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注意防范因资本无序扩张所带来的生态风险,由此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民生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在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面前,共处同一地球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加强生态治理的全球合作。显然,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推进生态民生建设,就必须广泛开展生态民生领域的国际合作,着力提升生态治理的全球协同能力。作为生态文明全球共治的价值引领者和国际生态文明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积极倡导并始终秉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指引下,“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无疑是对众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秉持的狭隘民族主义立场的超越,彰显了中国愿意承担世界负责的整体形象。
总体而言,新时代中国生态民生建设是一个任务极其艰巨、过程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具有协同性特征的一系列实践要求,为顺利推进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只有推进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切实将观念变革、行为养成到政策实施、制度保障等各个层面、环节协同联动,才能真正实现良好生态环境与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统一。同时,在治理全球性生态危机背景下,以系统思维推进中国生态民生建设的实际成效,也为中国有效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特质与发展前景,提供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根本支撑。
(摘编自赵美岚《中国生态民生建设理论的新形态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民生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忽略协同性的任何单一方式、举措,都无法使复杂的生态民生问题得到解决。
B.自然生态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须从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角度出发,寻求系统性解决方案、全链条治理对策。
C.应对中国生态民生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好各种保障措施的协同推进,离不开制度实施、法治施行的刚性约束。
D.在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面前,任何国家都应该广泛开展生态民生领域的国际合作,着力提升生态治理建设的全球协同能力。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文章开头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分析生态民生问题,并指出协同性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民生建设时必须特别关注和重点把握的显性特点。
B.在谈论“生命共同体”概念时,引用习近平的观点,论证了共同体不同生态要素之间既相互影响与制约,又互为依托与基础的复杂关系。
C.第三自然段运用比喻论证手法,把生态民生保护治理比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生动形象地阐明生态民生建设的长远战略意义。
D.论述全球化背景下生态民生建设时,将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众多西方国家的狭隘立场对比,凸显了中国秉持的全球协同治理观念。
【3】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角度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其中“________________”以婚事衬托其年少得意,“_______________”描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蛟龙、寡妇的反应写出乐曲凄切婉转。
5、(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子路、曾皙、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己管理一个国家,即便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情况,也能在三年里让百姓人人勇敢。
(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表示客不常来,还有古人不轻易邀请客人的意思,更见主客交情深厚。
(4)《燕歌行》中描写汉军被围后长期征战的士兵想象家中妻子悲苦断肠,自己徒然回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礼运》与之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树郭橐驼传》中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 。
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追忆往昔,以“舞榭歌台”暗指往日繁华生活发出“ ”的感叹。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 , 。
(4)《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的句子是: , 。
(5)《琵琶行》一诗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表现了其乐曲的不同特点,其中表现了乐声粗重特点的句子是: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2)《<论语>十则》中,含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 贺
其一
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 ①箨(tuò)落:笋壳掉落。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李凭箜篌引》中的“空山凝云颓不流”皆属侧面描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一句,言鸟栖竹枝,压下的枝头可垂入酒杯,表现出诗人清冷孤寂的心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诗人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2】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赏析“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
11、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罗亨信地位较高,故死称“卒”。
B.“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会试、乡试、殿试。
D.“英宗”是明朝皇帝朱祁镇的庙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康熙、乾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
12、根据要求作文。
有的人认为,社会是个大齿轮,每个人都是被大齿轮驱动的小齿轮;有的则认为,在当今时代,“社会齿轮论”已经过时了,我们应勇于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生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证合理。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