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葫芦岛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孝公既(méi) (shào)滑  俯首(jì)颈         (huà)为城

    B.墨(zhái)    (háng)伍    (jiāng)数百之众  (duó)长絜大

    C.一夫作(nàn) (shèng)之势(cháo)同列      伺(kuī)

    D.丰(yú)     (zhēn)    (cú)          (chī)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凋伤     漂泊     渚清沙白鸟飞回

    B. 落魄     箫瑟     万里悲秋常做客

    C. 文藻     逶迤     无边落木萧萧下

    D. 慨叹     朔漠     艰难苦恨繁霜鬓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菊、松、柳、荷、牡丹等等。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菊之于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陶渊明之采菊,不是单单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月令篇》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显然,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记,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时日,溪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晋人嵇含的《菊花铭》,认为服菊即可成仙:“煌煌丹菊,翠叶紫茎,诜诜仙神,徒餐落英。”傅玄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陈人阴铿《赋咏得神仙诗》“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更具逍遥气象。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时人诗文中,同样盛称菊花之美。曹植眼中的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钟会的《菊花赋》,大写菊花之美:“延蔓蓊郁,缘阪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词采华丽。

    陶渊明未能免俗,或者说,他不能超越这一文化传统。现存陶诗 125 首,几乎篇篇有酒,提到菊花的却只有 5 处。“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这两处皆写菊花酒,着重其养生功用。还有《和郭主簿二首》:“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褒扬松菊之高洁坚贞。显然,菊的这些特点和意义,在陶渊明之前即已具备。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

    (选自李建修《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菊是中国文化中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之一,它和陶渊明的关系,类似于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

    B.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是可吃的,古人关注的是菊有什么用,而 不是菊的审美特点。

    C. 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王畅、刘宽、袁隗等人因饮用甘谷水而治愈了眩冒等痫。 南阳郦县山谷附近居民饮用甘谷水“无不老寿”。

    D. 菊花能够养生延寿。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钟繇。傅玄则认为服菊即可成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中国文化中的植物意象与文化名人的关系入题,引出菊与陶渊明之间的关系。

    B. 菊是中国的特产。在陶渊明之前,菊的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早己被中国文人发现。

    C. 六朝文人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会认为菊有五美,使菊具有道德价值和审美意味,曹植眼中的洛神也有菊的这些特点。

    D. 本文思路明晰,论据充分。作者列举了大量古代诗文典籍,论证了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人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是因为陶渊明喜欢菊花的美丽,菊成为他专属的 文化符号。

    B. 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是供人食用。日常经验证明菊能治病延寿,这已成为汉代 人的共识。此时,菊还没有成为文学的审美对象。

    C. 陶渊明也不能超越菊己有的文化传统。他写菊的诗不多,却彰显了菊的高洁、清雅、 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D. 不同时期,人们对菊的关注点不同。六朝以前,人们更关注菊的养生功用,六朝文人 则更关注菊的其他文化意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出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

    (3)在《声声慢》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门客请辞时谈及离开亲友来侍奉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于居家屋内或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是诗词中的常客,有时用来表达豪迈奔放的气概,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又是送别的必需品,《琵琶行》中与酒有关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连用四个比喻,并联系生活实际,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目的在于强调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2)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运用典故,表达自己思乡又迫切渴望建功立业、有家不得归的复杂矛盾 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化用鲛人泣泪成珠的典故,并表示美好愿望终如烟雾、可望而不可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的《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家族中缺少近亲帮助,家中也没有人手相助的境况。

    (2)《逍遥游》中描写大鹏南飞,振翅击水,直上云霄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七一勋章” 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发言中说道“倾尽全力,奉献所有”,这种赤子报国之心,可以用《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

    (2)《燕歌行》中,写官兵间的地位悬殊和军中的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士们的腐败作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中最能体现陆游诗作“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个特点,且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一词中,诗人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下列小題。

    喜迁莺

    蔡挺

    霜天秋晓,正紫塞古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橐鞬锦领,山西年少。

    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注:刁斗:古代边防“击刁斗”以警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首词开篇写景,既描写静景,秋景萧瑟凄冷;又有“叫”与“嘶”的声音描写,将边塞风貌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B. “尽橐鞬锦领”一句,写少年将士身负箭囊,身着锦领战袍,表现了守边将士装容整肃、严阵以待,边情紧张的状况。

    C. “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一句运用反语,写出了圣主采取仁义感化的政策,却使虏人更加骄纵,侵扰边陲。

    D. “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表现了少年壮士的豪情,同时也表现了一丝淡淡的忧愁。

    E. 这首边塞词,整体气势昂扬,语言豪迈,情感真切动人。

    2这首词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相关诗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师说》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②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敦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③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书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以贻之。

    注: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受:通“授”,传授。③年:出生的年岁④众人:普通般人。⑤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面须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⑥不断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闻也固先乎吾 道:道理

    B.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里

    C.圣人也亦远矣 下:下面

    D.是故圣圣,愚益愚 益:更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师道不传也久矣!

    B.生乎吾前,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师不必贤弟子。 不拘于时,学

    D.不从师。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

    3下列各组人物中都有“向老师学习”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②李蟠③童子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君子⑥今之众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做法,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家里有钱还是没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B.文章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以向别人学习为耻的恶劣习气。

    C.文章第三段,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四人拜孔子为师的实例,阐释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D.《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现如今,某些人认为,人们审美观念转变了,土里土气的杨柳青年画难登大雅之堂,已经没有继承发展的必要。请你结合阅读《杨柳青年画》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阐述自己对此观点的主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