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四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 拔剑撞而破之

  •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 御六气之辩

    C.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D. 夙遭闵凶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世纪诗歌的现实感问题

    程一身

    诗歌的肌体内似乎并无感应世纪变迁的神经末梢,新世纪诗歌仍是上世纪诗歌的延续。当代诗人仍普遍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压力——不是不现实,而是现实得不够。所谓“现实得不够”未必是作者的自觉,更是外界的判断,这与诗歌的持续被冷落存在着因果关系。就此而言,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张的,但我并不倾向于让作者一味迎合读者,毕竟写作首要的是独立性。对作者来说,为自己写总比为他人写更有说服力。

    事实上,新世纪诗歌对现实的书写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集中,流于表象了,而是以分散深入的形式融入字里行间。这种写作技术的进步不免让某些守旧的读者陷入失察的窘境,以至于以为这些诗不现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现实持一种狭隘的理解并因此不能深入捕捉诗中的现实感。在我看来,现实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如果说创作是诗人从现实中获得现实感并把它转换成词语的过程,那么阅读就是读者通过词语把握诗人的现实感,从而认识诗中现实的过程。严格地说,任何一个读者都不可能在词语中看到现实,但他可以觉察其中的现实感,即诗人对特定现实的具体感受、复杂态度和观念迁移,以及由此形成的赞美、讽刺、批判等不同风格。

    显而易见,现实感与现实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实是客观的,现实感则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现实感固然有其主观性,但它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不同的事物自然会引发不同的现实感,就是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诗人中间也会引发不同的现实感,甚至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时刻也会引发同一个诗人不同的现实感。就此而言,现实感并非单纯的主观之物,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综合体。如果说现实世界丰富多彩,那就可以说诗人的现实感变化无穷,因为有限的现实可以触发诗人无限的现实感。这正是诗多于物的一个原因。

    相应地,“现实化”即“现实感”的实现方式。具体地说,“现实化”就是诗人将“现实”转化为词语的过程。这应该比单纯地说诗歌写作更准确。关于“现实化”,孙文波在2013 年底的一次诗歌讨论会上提出,许多当代诗看上去都是草稿,未完成的半成品。我对这个提法深有同感。当代诗给人一种草稿感,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从诗的形体来看,古诗体制严整、韵律流畅,并形成了一套可验证的基本规则,诸如整齐、对仗、平仄等。作品是否已经完成,从形式上就可以判断出来;而当代诗就不行,在形体上毫无体制可言:诗行忽长忽短,随意跨行分行,诗行可合并可拆分,而且多一行少一行似乎都无关紧要。从词语运用来看,古诗中的词语既服从特定的形体,又呼应全诗的韵律,而且惊人的凝练,一首诗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美丽整体;而当代诗中的词语大多是松散的,几乎没有组织,也无章可寻。这样的东西看上去怎么都觉得是半成品。要改变草稿写作的现状,必须加强诗的形体建设,一方面可以注重分节,二行一节、三行一节、四行一节,如此等等;另一方面要注意节奏,在保证内在韵律的基础上尽量让诗行彼此均衡。

    (《诗选刊》2021年6期)

    材料二:

    真诗的现代性:朱光潜与鲁迅关于“曲终人不见”的争论及其余响

    胡晓明

    现代性的另一个特征是历史主义。历史主义是现代理性求真的产物,是将神意的历史观颠覆之后,客观性原则照亮历史领域的胜利。历史主义不承认什么抽象的美,绝对的美,一切思想与精神的表现,都应该还原为历史中的具体场景。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史,其实正是在科学、理性和客观原则的不断自觉之下,渐渐颠覆了传统辞章之学鉴赏批评的求美求善取向,而渐渐走向求真求实路线的过程。鲁迅是其中的代表,他对朱光潜的批评,也正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具体而言,鲁迅的历史主义体现在他将朱光潜辛苦建立的静穆美学,化为文学与社会历史中的一个美丽的误读。究其实,诗人钱起根本没有在那首省试诗中,表达什么真实的(更谈不上神秘而高贵的)情感,他所写的,一切不过是应试的话语操作而已。再来分析《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其实不过是点题:“曲终”点明了“鼓瑟”,“人不见”点出“灵”字,“江上”点出了“湘”字,说白了,这一切不过是试贴诗的格套:点题。他挖苦说:假使屈原不和椒兰吵架,却上京求取功名,我想,他大约也不至于在考卷上大发牢骚的,他首先要防落第。

    这就表明,省试诗是不会有什么真情实感的。同时也就表明,朱光潜所做的解释,并不符合文学史的真相。倒是钱起下第后,写《下第题长安客舍》“不遂青云望,愁看黄鸟飞”,有了真实感情,因为,这是真实生活中的牢骚。

    (摘自《江海学刊》,2006年3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作者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张的”,是从读者对诗的评价同诗作者的自我感觉不同的角度上说的。

    B.作诗和读诗是不同的过程,作诗是诗人将从现实中获得现实感换成词语,读诗则是读者通过词语把握诗人的现实感。

    C.材料一的作者之所以认为许多现代诗看上去都是草稿,主要是因为现代诗的形体毫无体制,现代诗的词语大多松散。

    D.传统的辞章之学在对诗的鉴赏批评上取向于求美求善,而真诗的现代性则走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求真求实的路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诗歌之持续被冷落,在于读者认为现实得不够,而作者却并没这种自觉。

    B.新世纪诗歌的作者应该让读者通过诗歌觉察到自己对特定现实的具体感受和态度。

    C.为了增强现实感,新世纪诗歌必须注重分节,既保证内在韵律,又尽量让诗行均衡。

    D.作者认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一诗,并没有表达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情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现实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当代诗人普遍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压力,“现实得不够”不一定是作者的自觉。

    B.写作首要的是独立性,读者与作者之间虽然紧张,但作者不能一味迎合读者。

    C.诗人从现实中获得现实感并把它转换成词语,读者再通过词语把握诗人的现实感。

    D.材料一的作者认为诗人的现实感变化之所以能无穷,是因为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回到南方后,对几十年来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历历在目,永生难忘。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对英雄的追慕转向对自身现实的嗟叹。

    (3)古人写花,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清照《醉花阴》里便有如此绘菊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名篇名句默写。

    (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行人艰难行走时的细节描写,从侧面展现蜀道险峻。

    (3)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屈原既有美好的内在品质又有美好的容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痛心小人当道、君子不为所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适《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柳永《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写出了分别时的难舍难分,万千心绪无从说起,唯有沉默相望,无言胜千语。

    (3)柳永《望海潮》中,描写杭州一带山水相映明丽美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

    (4)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不与廉颇争列,见其车就回避,不欲引发两虎相斗,是因为“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自己品德美好却遭嫉妒毁谤。

    (2)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对行人艰难行走时的细节描写,侧面展现蜀道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乐景写哀情,感慨英雄寂寞,流露深沉悲悼。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短歌行

    曹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 “明明如月,……不可断绝”此句表面似乎是写天上的月亮无端触发了诗人的愁思, 实际上是以明月比贤士,表明求贤不得的忧愁。

    B. “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此句接续前文诗人对贤士渴慕不得的情思,表达了诗 人贤士既得之后,喜不自胜,但不忘旧主之情。

    C. “月明星稀,……何枝可依”此句以“乌鹊”喻贤士,大意是说,贤士们都在寻找 寄身之所,但哪里才是他们可靠的寄身之所呢?

    D. “山不厌高,……天下归心”此句诗人借用典故,并以周公自比,表达对贤士的渴 慕之情,表明自己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漏受命,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浅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可以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还可以与天干组合在一起用来纪年。

    C.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后引申为下级拜见上级或朋友间的礼节。

    D.谥,即谥号,官员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朝廷赐谥,很多时候都是有褒有贬的,既扬善又不讳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高崇文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平定刘辟叛乱,刻功鹿头山。

    B.高崇文治军有方,军纪严明。高崇文平常加强军备,仿佛敌军就要来犯似的,所以接到命令就能立即出征。

    C.高崇文爱护百姓.秋毫无犯。高崇文韦率军进入成都时,为不惊扰百姓,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物秋毫无犯。

    D.高崇文不通文字,恃功而侈。高崇文自恃有功,洗空蜀地国库且拥兵自重,因此害怕朝廷猜忌,不敢入朝觐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的。

    ⑴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

    ⑵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邓清明,今年55岁,是首批现役航天员中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人,在英雄辈出的中国航天员中,他努力书写默默无闻却又毫不逊色的航天传奇。

    23年间,他早已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也多次入选飞行乘组,却总是以毫厘之差与飞天梦想擦肩而过。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他离太空如此之近,也离圆梦如此之远。尽管如此,邓清明始终坚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因为在他的眼里,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给邓清明写一封信,表达你的尊敬之情。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