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医学不是万能的。对于很多重症病人来说, ① 医生拼尽全力,也未必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病人往往抱着无限的期待, ② 希望把病看好, ③ 希望恢复如初、永不复。可见,患者的期望值和医学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通过耐心解释,可以增加医患信任,减少误解和纠纷。 ④ 医生过分相信技术力量,忽视了服务态度, ⑤ 遇到失败的结果,很可能发生医疗纠纷。而良好的沟通和耐心的解释, ⑥ 可以弥补技术的不足,降低患者对医学过高的期望值,增加医患之间的黏合度。
A. 就算 既 也 / 如果 从而
B. 即便 既 更 假如 因为 /
C. 即便 不仅 而且 如果 一旦 往往
D. 无论 / 还 假如 万一 常常
2、对下列句子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⑴复驾言兮焉求 ⑵农人告余以春及 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⑷既自以心为形役
⑸访风景于崇阿 ⑹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⑺彼且奚适也 ⑻翱翔蓬蒿之间
⑼寓形宇内复几时 ⑽问征夫以前路 ⑾去以六月息者也 ⑿遂见用于小邑
A.⑴⑶⑸/⑷⑾/⑵⑹/ ⑺⑻/⑼⑽⑿ B.⑴⑶⑽/⑷⑾/⑵⑸/⑹⑺⑻/⑼⑿
C.⑴⑶⑹⑺/⑷⑿/⑵⑸⑽⑾/⑻⑼ D.⑴⑶⑽/⑷⑾/⑵⑸/⑹⑺/⑻⑼⑿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德的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人文性的美并不仅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
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对于礼和乐的崇尚与实践是构成中国传统文明、文化、政治的基础。
B.孔子以周公的美与善作为处世标准,并且认为周公的美是对善的涵盖与拓展。
C.中国传统儒家也强调善对美的作用,认为良善的本性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
D.学习诗、礼、乐可以让人民向善,儒家思想者非常重视对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指出,在中国古代,美与善、美学与道德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是混融的。
B.文章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来论证美与善之间的差异,肯定了儒家的“以美储善”。
C.文章在论证美与德关系时,从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来进行对比论证。
D.文章结尾指出,深刻认识美与善、德之间的关系对当前国家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八佾》中,孔子对于《武》和《韶》的不同评价,说明了美的未必就是善的。
B.在现代人看来,古人美与善、美与德不分,是因为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
C.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吾从周”说明是孔子后来对西周政治进行了完善。
D.儒家的礼乐制度把美、德审美化和艺术化,以人性化和人情化来规范与治理百姓。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杜甫在《蜀相》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才干、德行的称颂:“________,________。”
⑵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评价屈原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⑶自古以来,诗词与音乐都是相辅相成的,古诗词中提到“乐器”的诗句数不胜数,如唐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
5、(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积累。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弓弦迅急、战斗激烈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5)《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孤寂愁苦的情怀。
(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的观点。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强调修身养性,认为欲得品性端庄,必须先要心思纯正,这也就是《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表达的意思。
(3)《老子<四章>》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将进酒》中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无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即“____”,如果能做到“_____”,就不会失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2)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3)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4)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
(5)____________,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6)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7)_____________,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8)____________,泠然善也。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二人年少时的快乐,和女子现在的处境形成对比,更突出了男子的反复无常,薄情寡义。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诗人因百姓生活艰辛而悲哀,表现其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3)《氓》中借河水和洼地有边际来反衬男子的情感变化无常没有尽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此词写于淳熙二、三年,诗人当时正任江西提邢。郁孤台:在江西赣州西南,又名“望阙台”。愁予:使我发愁。
【1】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 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已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 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 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2】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星吉字吉甫,河西人。少给事仁宗潜邸。出为江南行御史台御史大夫。时承平日久,内外方以观望为政,星吉独持风裁。湖东佥事三宝住,儒者也,性廉介,所至搏贪猾无所贷。御史有以自私请者,拒不纳,则诬以事劾之。章至,星吉怒曰:“若人之廉,孰不知之,乃敢为是言耶!”即奏杖御史而白其诬。执政者恶之,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湖广地连江北,威顺王岁尝出猎,民病之。又起广乐园,多萃名倡巨贾以网大利,有司莫敢忤。星吉至王阖中门启左靡召以入星吉引绳床坐王中门西言曰吾受天子命作牧焉得由不正之道入乎王命启中门。星吉入,责王曰:“王骋猎宣淫,贾怨于下,恐非所以自贻多福也。”王谢之,为悉罢其所为。
至正十年,汝、颍妖贼起,会僚属议之,或曰“有郑万户,老将也,宜起而用之。”星吉悉以其事属郑。贼遣其党十千来约降。星吉与郑谋曰:“此诈也,宜受而审之可也。”果得其情,乃歼之。
诏令守江州。时江州已陷,贼据池阳,众皆欲走。星吉曰:“汝等皆有妻子财物,纵逃其可免乎?”乃贷富人钱,募人为兵,一日得三千人。乃具舟楫直趋铜陵,擒其渠魁周驴。
伺者告贼舰至自上流,顺风举帆,众且数十倍,诸将失色。星吉曰:“无伤也,凤势盛,彼仓卒必不得泊,但伏横港中偃旗以待,俟过而击之,无不胜矣。”风怒水驶,贼奄忽而过,乃命举旗张帆鼓噪而薄之,官军殊死战,风反为我用,又大破之。
时湖广已陷,江西被围,日久粮益乏,士卒咸困。或曰:“东南完实,盍因粮以图再举乎?”星吉曰:“吾受命守江西,必死于此。”众莫敢复言。有顷,贼乘大船四集,发矢射星吉,乃昏仆。贼素闻星吉名,不忍害,舁置密室中,至旦乃苏。贼罗拜,争馈以食。星吉斥之,遂不复食。凡七日,乃自力而起,北面再拜曰:“臣力竭矣。”遂绝,年五十七。
(《元史·星吉传》,有删节)
【1】下列又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星吉至王/阖中门/启左扉/召以入/星吉引绳床坐王中门西/言曰/吾受天子命作牧/焉得由不正之道入乎/王命启中门
B. 星吉至/王阖中门/启左扉/召以入/星吉引绳床坐王中门西/言曰/吾受天子/命作牧/焉得由不正之道入乎/王命启中门
C. 星吉至王/阖中门/启左扉/召以入星吉引绳床/坐王中门西/言曰/吾受天子/命作牧/焉得由不正之道入乎/王命启中门
D. 星吉至/王阖中门/启左扉/召以入/星吉引绳床坐王中门西/言曰/吾受天子命作牧/焉得由不正之道入乎/王命启中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潜邸,以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前的住所,星吉年少时在仁宗府邸中当差。
B. 渠魁,史传以此称贼人的首领、头领;“渠”,大;“魁”,为首的、居第一位的。
C. 舁,义为轿子、携带或共同抬东西;此处指用轿子抬,表现出贼人对星吉的尊敬。
D. 拜,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罗拜,指罗列而,绕着下再拜,先后拜两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星吉为官耿介,坚持纲纪。朝廷内外官吏都是看风头察颜色办事,身为江南行御史台御史大夫的星吉敢于当堂对诬陷清官的御施以杖刑。
B. 星吉虚心纳谏,启用贤才。至正十一年,汝、颍一带乱起,星吉会集僚属商议对策,有人举荐郑万户,星吉听从建议,把事物全交给郑万户负责。
C. 星吉善于辨察,有智有勇。贼兵来降,被星吉识破而全歼;镇守江州时,星吉说服想逃走的众人,借钱募兵,俘虏贼首;又借风势,大破敌人援军。
D. 星吉忠于朝廷,视死如归。湖广陷落,粮食缺乏,星吉未退至东南,而是决计与江西共存亡;贼人礼遇有加,星吉绝食七天,向北诀别朝廷后身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至,星吉怒曰:“若人之廉,孰不知之,乃敢为是言耶!”
(2)王今骋猎宣淫,贾怨于下,恐非所以自贻多福也。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了。这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100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100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100年。回望百年风云,你能看到南湖船上的明灯,大革命的号角,巍巍井冈山的红旗,延河城头的抗日烽火;你能听到南昌起义的枪声,秋收暴动的呐喊声,伴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而奏响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心声……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肩负责任与担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
恰逢建党百年的历史时机,学校准备举行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演讲大赛,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思考、感悟,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