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雄安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组中加线字的意义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兄弟 少,不多   芳草美 新鲜

    B. 遭闵凶 早时   受命以来, 夜忧叹   早晨

    C. 年四岁 经历   九岁不 走路

    D. 门衰祚 浅薄   但以刘日西山 迫近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纵观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总会有志士仁人挺身而出,毁家纾难,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

    B.围棋等棋类游戏能很好地培养人的统筹意识和战略眼光,因为如果目无全牛,就很可能因顾此失彼而落败。

    C.多位医药行业人士反映,药品的超高利润在业内绝非个别现象,一般情况下,药品差价平均在五倍以上,少数甚至达几百倍,让人叹为观止

    D.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关注民生,针砭时弊,笑侃时事,幽默语句和夸张动作层出不穷,常常令观众付之一笑,鼓掌欢呼。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传统工业化模式建立在“高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高碳排放”的基础之上,节能减排意味着减少投入或增加成本,所以节能减排一直被视为负担,绿色发展也被视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承受的“奢侈品”。

    实际上,传统发展模式的成本非常高,包括外部成本、隐性成本、长期成本、福祉损失、机会成本。只不过,这些成本很多都没有反映在商品的成本中。如果算总账,绿色发展反而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发展模式。

    碳中和不只是简单的化石能源替代和节能减排的事情,而是要彻底改变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发展模式,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目前,全球范围的碳中和共识与行动,标志着传统工业时代的落幕和一个新的绿色发展时代的来临。

    中央第九次财经委会议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指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极其重要。

    “双碳”目标不只是单纯的减排问题,更是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问题,是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建立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因此,要想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就必须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转变发展方式。

    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框架,有利于加快实现这一目标。“双碳”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整体推进,发挥各部门协同效应。如果只是将其当作单纯的环保来对待,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

    要避免“双碳”目标方向走偏。减排只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维度,如果只是解决高碳排放问题,而不同时下大力气解决高资源消耗、高生态环境晨迹(指生产消排品、吸纳废弃物并使之无害化而必须具备的肥沃土地及海域面积)等问题,那么可持续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因此,必须在生态文明整体框架下推进“双碳”目标,才能确保“双碳”目标同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

    (摘编自黄海珊《社科院张永生;广东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材料二:

    作为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双碳”目标将大幅推动节能和提高能效,同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在煤炭消耗量较大的阶段,实施低碳转型可使我国在能效方面获益更多,更绿色和高效的能源可以保障能源的供需安全和环境安全。因此,低碳转型与保障能源安全是并行不悖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重新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若只讲“富煤、缺油、少气”,不能准确描述我国能源资源禀赋,这将是一个影响我国能源政策、能源战略的重大问题。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量的1/10。实现能源低碳转型,我们的资源基础丰厚。

    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既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区原则”和基于发展阶段的原则,又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但同时,实现目标需要克服巨大困难,其中包括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以及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惯性比较大等问题。因此,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转型过程,既要防止“一刀切”和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的落后和无效投资。而且,碳达峰不是攀高峰,更不是冲高峰,而是高质量经济发展同时的达峰,是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使碳强度逐步降低的实现达峰,是瞄准碳中和的达峰。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碳中和要开创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

    (摘编自朱妍《杜祥琬院士;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克服巨大困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节能减排被视为负担,绿色发展被视为不能承受的“奢侈品”,原因在于节能减排意味着减少投入或增加成本。

    B.“双碳”目标不是减排问题,而是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问题,是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

    C.只有在生态文明整体框架下推进“双碳”目标,才能避免“双碳”目标方向走偏,才能更好地解决可持续问题。

    D.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克服巨大困难,要防止“一刀切”和简单化,还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的落后和无效投资。

    【2】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算总账的话,与成本非常高的传统发展模式相比,绿色发展模式反而更有效率。

    B.碳中和是要彻底改变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发展模式,这意味着传统工业时代的落幕。

    C.实施低碳转型和保障能源的供需安全和环境安全可以同时实行,互相之间不冲突。

    D.我国现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量的1/10,可见我们的资源基础丰厚。

    【3】请结合材料,概括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___ ___ ”。

    (2)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承上启下,将眼前实景过渡到对当年英雄的回忆。

    (4)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解释。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为喻表达自己因为高尚的德行而遭到贬黜、被强加罪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5、默写。

    (1)(2020·新高考全国1卷)《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待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4)(2020·新高考Ⅱ卷)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形容时间流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为政》中强调学习和思考必须有机结合的治学主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中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观点一脉相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____________”一句是李白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自我;他鄙视那些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____________”。

    (2)“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暗含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固在《汉书》中说秦地“民俗修习备战,高上勇力,鞍马射骑”,《秦风·无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子偕行!”之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民俗。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极言生命短暂渺小的句是:______

    (3)概括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军容之盛的句子是:_________

    (4)《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滚滚长江,以酒祭奠明月,感慨人生的两句是:________

    (5)《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注】①太冲、表之、公实,是作者的三位友人。②灵隐寺:佛教名寺,在杭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叠词“矗矗”和“田田”突出了山峦耸立、田野葱翠的景物特征,且富于音乐美。

    B.颔联视听结合,耳畔是远处寺庙传来的钟声,眼前是武陵源丛花与流水相映衬的美景。

    C.尾联写诗人因看农夫田间插秧而流连忘返,流露出对农事活动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D.全诗写诗人于初夏傍晚同友人在郊野漫步时的见闻和感受,语言质朴自然,意味隽永。

    【2】请解释颈联的意思并分析其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虞山记

    张裕钊

    十八日,与黎莼斋游狼山,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二十一日,买舟渡江,明晨常熟。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

    虞山尻尾东入常熟城。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剑门,騞擘屹立,诡异殆不可状。踞岩俯视,平畴广衍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潏其间,绣画天施。南望毗陵、震泽,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镵云。雨气日光参错出诸峰上,水阴上,荡摩阖开,变灭无瞬息定。其外苍烟渺霭围缭,光色纯天,决眦穷睇,神与极驰。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之所尝居也。嗟夫!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岩阿为维摩寺,经乱,泰丰毁矣。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类数百年物。寺僧具酒果笋而饷余两人。日将昃,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称建诗语。寺多木樨华,自寺以往,芳馥涂。返自常熟北门,至言子、仲雍墓。其上为辛峰亭。日已夕,山径危仄不可上。期以翌日往。风雨,复不果。

    二十四日遂放舟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篷户,望之了然,令人欲返棹复至焉。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十八日:清光绪二年(1876)秋八月十八日。②黎莼斋:与下文的“赵易州惠甫”均为作者的好友。③騞擘(huō bò):騞,破裂声;擘,分裂、分开。④荡潏(yù):动荡涌起。⑤镵(chán)云:高插云霄。镵,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晨常熟   及:至,到

    B. 水阴上,荡摩阖开   薄:稀薄

    C. 自寺以往,芳馥   载:充满

    D. 遂放舟吴门   趣:奔向,赴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

    B.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

    C.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

    D.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行程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全面铺叙的写作手法,将登山越岭所见的景物逐一展现于笔下,让人目不暇接,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B. 作者以简洁的文笔点出人文景观,如拂水山庄旧址、破山寺及言子、仲雍墓等,以反衬虞山之胜。

    C. 通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与喧嚣尘世相割裂的静态的自然,笼罩着一种淡雅的诗意,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人品和藏身山水、超然脱俗的理想。

    D. 文末表现自己游兴未尽的心理感受,同时与文首“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相照应,揭示此次虞山之游,是以“远望神往”为始,以“回望欲返”为结,首尾呼应而又浑然天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二石中分,曰剑门,騞擘屹立,诡异殆不可状。

    (2)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爱力量,但却很少考虑如何去显示它。——爱默生

    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论述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