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满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表明,人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放弃的事物。
①一旦别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
②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
③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
④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
⑤而不愿意做被人控制的傀儡
⑥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
A. ①⑥②③④⑤
B. ③⑤①⑥④②
C. ④①②③⑤⑥
D. ⑤①⑥②③④
2、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祭祀以时 ②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③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④暴见于王 ⑤其何以行之哉
⑥不吾知也 ⑦至,则行矣 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⑩君子笃于亲
A.①②⑧/③⑦/④⑤⑥⑨/⑩
B.①⑩/②⑧/③⑦/④/⑤⑥⑨
C.①⑩/②④⑧/③⑦/⑥⑨
D.①②⑧/③⑤⑦/④⑥⑨/⑩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鸡鸭名家
汪曾棋
那两个老人是谁?
一声鸡啼,一只金彩灿丽的大公鸡,一只很好看的鸡,在小院子里顾影徘徊,又高傲,又冷清。
那两个老人是谁呢?父亲跟他们打招呼的,在江边的沙滩上……
沙滩上有人在分鸭子。四个男子汉站在一个大鸭圈里,在熙熙攘攘的鸭群里,一只一只,提着鸭脖子,看看,分别丢在四边几个较小的圈里。四个人都一色是短棉袄,下面皆系青布鱼裙。这一带,江南江北,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卖鱼的,贩卖菱藕、芡实、芦柴的,都有这样一条裙子,一条大概宋朝就兴的布裙。沙滩上安静极了,然而万簸有声,江流浩浩,飘忽着一种又积极又消沉的神秘的响往,一种广大而深微的呼吁,悠悠钒钒,悄怆感人。江南地暖,空气里潮润润的。新麦、旧柳,抽了卷须的豌豆苗,散过了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这点水气。鸭子似乎也很满意这样的天气,显得比平常安静得多。这一群鸭子的主人相熟,搭伙运过江来,现在再分开,以便各自出卖。
然而那两个老人是谁呢?“怎么?——你不记得了?
父亲这一反问教我觉得高兴:这分明是两个值得记得的人。“一个是余老五。”“另一个呢?”
“陆长庚。”
余老五是余大房炕房的师傅。他虽也姓余,炕房可不是他开的。余老五成天没有什么事情,老看他在街上逛来逛去,坐下来就聊,一聊一半天,这街上茶馆酒肆里随时听得见他的喊叫一样的说话声音。他一年闲到头,吃、喝、穿、用全不缺。余大房养他。只有每年春夏之间,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清明前后,正是炕鸡的时候。所谓“炕”,是一口一口缸,里头糊着泥和草,下面点着稻草和谷糠,不断用火烘着。火是微火,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什么时候加一点草、糠,什么时候撤掉一点,这是余老五的职份。那两天他整天不离一步。他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他的神情很奇怪,总像在谛听着什么似的,怕自己轻轻咳嗽也会惊散这点声音似的。他聚精会神,身体各部全在一种沉湎,一种兴奋,一种极度的敏感之中。炕房里暗暗的,暖洋洋的,潮濡濡的,笼罩着一种暧昧缠绵的含情怀春似的异样感觉。余老五身上也有着一种“母性”。
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但是看上去,老五的小鸡要大一圈!怎么能大一圈呢?他让小鸡的绒毛都出足了。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余老五总要多等一个半个时辰。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儿见分晓。余老五也疲倦到了极点,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锐。他完全变了一个人。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专断极了,顽固极了。很奇怪,他这时倒不走近火炕一步,只是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烟,一句话也不说。小徒弟不放心,轻轻来问一句:“起了罢?”摇摇头。——“起了罢?”还是摇摇头,只管抽他的烟。这一会儿正是小鸡放绒毛的时候。这是神圣的一刻。忽而作然而起:“起!徒弟们赶紧一窝蜂似的取出来,简直是才放下手,小鸡就啾啾啾啾纷纷出来了。余老五自掌炕以来,从未误过一回事,同行中无不赞叹佩服。道理是谁也知道的,可是别人得不到他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心。这是才分,是学问,强求不来。
余老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陆长庚瘦瘦小小,小头,小脸。他不像余老五那样有酒有饭,有寄托。他是个很聪明的人,乡下的活计没有哪一件难得倒他。可是运气不好,日子越过越穷,他也就变得懒散了,像个不得意的才子,潦倒了。
这一带多河沟港汉,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前两天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运鸭,鸭在水,人在船,一路迤迤逦逦地走。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
倪二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
在白莲湖里。一趟鸭子全散了!“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
怎么办呢?
围着的人说:
“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除非陆长庚。”
桥头有个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常在后面斜着头看的,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瘦瘦小小,神情总是在发愁。他已经多年不养鸭了,现在见到鸭就怕。
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
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围来……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雅雅,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
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
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
当然,第二天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输得光光的。
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的光景过得怎么样了呢?
(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的散文化(节选)
汪曾棋
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趋势。有些作者有意用“日记”“文札”来作为文集的标题,有些完全不能称为小说的东西,则命之为“小品”。鲁迅的《故乡》写得很不集中。《社戏》是小说么?但是鲁迅并没有把它收在专收散文的《朝花夕拾》里,而是收在小说集里的。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可以说是具有连续性的散文诗。萧红的《呼兰河传》全无故事。沈从文的《长河》是一部很奇怪的长篇小说。它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是一部散文化的长篇小说。
散文化小说的作者不大理解,也不大理会典型论。要求一个人物像一团海绵一样吸进那样多的社会内容,是很困难的。散文化小说的人像往往轻轻几笔,神全气足。《世说新语》,堪称范本。
有些作者好像完全不考虑结构,写得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酒酒。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散文化小说的作者自觉遵循的结构原则。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老五高大方正,一副大汉的模样,作者却用“母性”来形容他,实则是有反差的,也与前文暧昧含情的环境相呼应。
B.余老五是炕房师傅,陆长庚“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汪曾祺却以“名家”冠之、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劳动者持有的温情和对劳动技艺的欣赏。
C.陆长庚出场前,作者通过写倪二丢鸭后一筹莫展、围观人们推荐陆长庚时的众口一词,赋予人物一定的传奇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余老五“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体现了他技艺高超之外的专断顽固与仗艺欺人,人物形象也由此丰满立体。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老五只是余大房手下的炕鸡师傅,却衣食无忧,整日拿着紫砂茶壶到处闲逛闲聊,小说在此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急切期待和热切关注的阅读心理。
B.作家擅于从事件的关键之处对人物作传神描绘,如文章通过陆长庚赶鸭时一系列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赋予了人物以传奇色彩。
C.本文运用传统小说、评书等常用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方法,分别讲述了两位乡间巧人的故事,体现了作品的传统性、文化性。
D.小说语言质朴清淡,就连人物苦难的命运、艰难的境遇都“寡味儿”了许多,但读者仍可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和人生悲欢的思考。
【3】对比手法的使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请列举作用不同的三处,并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汪曾祺小说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结合两个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4、填写下列诗句的空白部分。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许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望岳》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
(3)成语“沧海一粟”隐括自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借草木美人感叹岁月无情,担心自己年华老去,一腔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的句子是“____ ,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_____”一句写激浪冲撞岩石倒流形成回旋的急流;“______”一句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
(3)云和鸟作为诗人们钟爱的意象,能够给作品增添丰富的情趣。古代诗文中常常同时出现“云”和“鸟”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
(2)《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消磨时光的生活状态。
(3)《扬州慢》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司马迁在《屈原列传》里高度评价屈原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思考宇宙人生,礼赞生命永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⑶《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皓月当空,山泉明净的自然之美。
8、名句名篇默写
(1)庄子认为,大鹏鸟高飞九万里,要凭借“ ”,“野马”、“尘埃”浮在空中要凭借“ ”,它们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
(2)韩愈认为,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为他们“ ”,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 ”。 (韩愈《师说》)
(3)诸葛亮上表请求率领三军,北定中原时说,自己要“ , ”,以此来复兴汉室江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尽忠当今后主。 (诸葛亮《出师表》)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运行规律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百姓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琵琶曲婉转流畅的句子是:“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①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②埃。
【注】①苗发、司空曙: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友,都名列“大历十才子”。②绿琴,绿绮琴之省称,泛指琴。汉代梁王仰慕司马相如,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梁王以自己珍藏的绿绮琴回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缘由,诗人坐在窗子边听到风声想到挚友苗发和司空曙。
B.首联紧扣诗题中“闻风”入笔,“惊”字既表明微风骤起,又和后面的“思”字相照应。
C.颈联写景,情景交融。树枝上滴落的露珠沾湿台阶下的青苔,衬托了诗人悠闲的心情。
D.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虚实结合,交织写来,引人入胜。
【2】请简要赏析诗歌尾联的妙处。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审舒归里序
施闰章
杜生审舒自齐归,施子赆焉,司橐者以匮告。杜生谢,且蹙额曰:“先生念我则至矣,然窃疑厚人而忘已也。”意者太左计。施子曰:“若以我为过廉乎?予盖天下之贪夫也。子何敞敝然为我谋?”杜生口呋色变,久之,曰:“从先生官三年矣,事大小罔弗知也。所与交游,虚往实归者众矣,而先生橐中无长物。以币进,则拒之惟恐不速。焦形槁颜,手校雠而口伊吾,夫子病矣。如是而谓贪,将阳拒而阴纳与?敢问其说。”
施子曰:“噫!何子之泥于言贪也!夫取而不能有者,非贪也:不取而有之,人不能夺焉者,贪之至也。庄子曰:‘君子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子不见夫今之鼎食而覆餗者乎?戕其躯,籍其家,以沈其宗者,比比矣。其始不过竞筐篚之私,卒以捐其所甚爱而不遑恤。夫人捐其所甚爱,至于弃身家、舍妻子,谓之能贪则不可。予,鄙人也,未就事而先饮冰,其行若踬,其居若坠,其独处若群窥。先人后己,亦夷亦惠,忧谗畏讥,补缺修弊,籯有一金,而不知所置。予盖患得患失,见鄙于尼父者也。然而疾风震雷,守之晏如,饱食高坐,进退生徒。陟泰岱观沧海谒阙里陈诗书搜讨旧籍累椟连车寸缣尺楮并蓄兼储;盗不睥睨,民不咒诅,人见不足,我见有余,此亦贪之至也。
“且夫名浮其实者,德之欺也:勉乎其职而不能尽其道,事之末也。吾目迷五色,而不蒙夫人之诮;行忝颜、闵,而窃附有道之林。吾循孔氏之门墙而惴惴然,惧其不能入也。奉命而出,终事而归,所得侈矣,况敢自以为廉乎!子貌朴而志端,归而修业,亦务守其不可夺者已矣,何敝敝然为我谋?”
杜生闻之喜曰:“吾乃知先生之所以为贪。”于是酌酒别去。
明日,次其语,追而送之济水之上。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子赆焉 赆:给某人送行
B.以沈其宗者 沈:使……灭亡
C.籯有一金 籯:竹器,竹筐子
D.行忝颜闵 忝:谦辞,有愧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盖天下之贪夫也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B.子何敝敝然为我谋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何子之泥于言贪也 葬于江鱼之腹中
D.子貌朴而志端 劳苦而功高如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赠序,施闰章借文章告诉杜审舒君子要在知识文学、道德素养方面有所“贪”,这才是别人不可劫夺的品行。
B.本文作为作者的抒情志,在立论上可谓新鲜、奇辟,作者认为不要拘泥“贪”字的表面意思,望“贪”字生畏而远之。
C.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将“鼎食者”与施子比,一俗一雅,作者态度一鄙视一仰慕,褒贬分明,高下立见。
D.文本隽永曲折,富有情致,既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别离时的伤感之情,又表达了要保持品行端正、情操高尚的思想追求。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陟泰岱观沧海谒阙里陈诗书搜讨旧籍累椟连车寸缣尺楮并蓄兼储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与交游,虚往实归者众矣,而先生橐中无长物。
(2)且夫名浮其实者,德之欺也;勉乎其职而不能尽其道,事之末也。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恶搞之风盛行。杜甫被恶搞,黄继光被恶搞,邱少云被恶搞……各种各样的恶搞充斥着网络。
郁达夫曾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敬爱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也有人说:“英雄是黑暗的指明灯,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我们要铭记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英雄们。”更有人说:“英雄应该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在和平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网友在“知乎”上如是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要求:确定立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