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西宁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______已经绝迹了,我______不可能那么详尽地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

    (2)______你们笔记里记的都是错的,______不可能得分。

    (3)______被动地等待救援,______主动地寻找出路

  • 2、古诗文积累。

    ①晓看红湿处,花重___________。(杜甫)

    ___________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___________。(王昌龄)

    ③春风又绿_______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④故人西辞___________,烟花三月下___________。(李白)

    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___________。(苏轼)

    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___________无故人。(王维)

  • 3、在下列句子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再选择其中一个关联词语造句。

    1._______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_______会越来越少。

    2._______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______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3.这里的花________很多,_______没有奇花异草。

    4._______明天下雨,足球赛_______照常进行。

    5.拿矿产资源来说,它_______谁的恩赐,_______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填一填:他时常穿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寸把长的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好像一个隶体的“一”字,他就是______。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想起他说过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___________________。”臧克家为纪念他,写下了现代诗歌《______》,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________,2021年5月22日,他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 5、辨字组词

    ( )       ( )       ( )       ( )

    ( )       宿( )       ( )       ( )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由______代词人_____所写的一首词。“________” 是词牌名,______是词题。

    2首词中“见”字的读音为_________, 它的意思与“_______”相同。

    3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季的景色,从“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词语可以看得出来。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嗅觉和听觉描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词人对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的喜爱,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B.表达了词人旅途的忧愁孤寂、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7、完成古诗阅读

    示儿

    死去知万事空,

    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读一读,用“/”标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2解释诗中的标下划线的字。

    (1)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基调不同,一“________”“________”,但都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包含这种情感的诗句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赏析古诗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悲伤的是什么?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要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把诗歌读懂,然后抓住诗句的关键词进行体会,如本诗我们可以抓住”“九州同进行分析。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看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了15天了。当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时,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出生于上海。1936年,他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冯·卡门是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在美国,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札炮声中诞生了。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又强烈地躁动起来:早日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现在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时的钱学森已下定

    决心,随时准备回国。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一位高级军官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的回国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漫长岁月,在我国政府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支持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1】“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中“心迹”的意思是_______,钱学森的心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中画“”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说明钱学森当时已经有很高的成就,国外官员非常想留住他。

    B.这是美国军官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

    C.这句话说明钱学森是美国最杰出的人才。

    【3】比一比下面两个句子的区别,想一想哪种写法更好,并说明理由。

    (1)当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时,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2)当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时,他多么希望脚下的轮船快一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描写了钱学森,表现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5】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短文第一自然段应该插入到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前面。作者把它放在开头,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学成后归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也有一小部分留学生认为国外生活条件更优越,不愿回国。对此,你想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外阅读。

    神秘的“无底洞”

    ①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无底洞”?按说地球是圆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真正的“无底洞”是不应存在的,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山洞、裂口、裂缝,甚至火山口也都只是地壳浅部的一种现象。然而中国一些古籍却多次提到海外有个深奥莫测的无底洞。事实上地球上确实有这样一个“无底洞”。

    ②它位于希腊亚各斯古城的海滨。由于濒临大海,大海涨潮时,汹涌的海水便会排山倒海地涌入洞中,形成一股湍湍的急流。据测,每天流入洞内的海水量达3万多吨。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却从来没有把洞灌满。曾有人怀疑,这个“无底洞”,会不会就

    像石灰岩地区的漏斗、竖井、落水洞一类的地形。然而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人们就做了多种努力,企图寻找它的出口,却都是枉费心思。

    ③为了揭开这个秘密,1958年美国地理学会派出一支考察队,他们把一种经久不变的带色染料溶解在海水中,观察染料是如何随着海水一起沉下去。接着又察看了附近海面以及岛上的各条河、各个湖,满怀(     )地寻找这种带颜色的水,结果令人(     )。难道是海水量太大把有色水稀释得太淡,以至于无法发现?

    ④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会没完没了地“漏”下去,这个“无底洞”的出口又在哪里,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都流到哪里去了?

    (选文有删改)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愿望 希望 盼望 凝望 失望

    【2】“为了揭开这个秘密”一句中的“秘密”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

    【3】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科学家曾多次探索过无底洞,所以证实,地球上这个“无底洞”是确实存在的。

    B.“无底洞”位于希腊亚各斯古城的海滨。

    C.美国曾派出两支考察队对“无底洞”的出口进行了不同的试验,但都一无所获。

    【4】文章最后一段留下的那些问题也一定激发了你的好奇心。请你简要写下一种探究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感恩的习惯

    小侄儿在乡下读书,三年级要学英语,便利用暑假提前随我入城。学习之余,他每天总要画张画给我:或大或小的白纸,用铅笔勾出一花一草或一小人,写上一行不算整齐的铅笔字,有时是:“姑姑,谢谢你!”有时是:“姑姑,你辛苦了!”

    我问小侄儿:“干嘛送我礼物?”不善言谈的侄儿红了脸,轻声说:“老师教的。老师让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感恩。任何时候受到帮助,都不能忘了说谢谢。”我说:“姑姑是家里人,还用客气吗?”小侄儿说:“家里人,更不能心安理得。

    小侄儿的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能让孩子养成如此好的习惯。侄儿的行为,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

    第一次,在我过生日时,我为母亲买了件羊绒衫,花掉三个月稿费。母亲摸了又摸,不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一大半,母亲也未曾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多次,每次都仿佛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折痕,都抹了又抹。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这一切都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母亲创造了快乐,也分享着母亲的快乐。

    第一次,在父亲节,牵了父亲的手祝他快乐。父亲不善言辞,以前一个月和我说的话,加起来没有母亲和我一天说的话多。我曾羡慕人家的女儿勾着父亲的脖子撒娇,为自己有父亲没父爱而伤心。现在想来,没有父亲起早贪黑,用辛苦的劳动铺平我的大学之路,我又怎能有今天?不知是不是因为我成人后,第一次牵了父亲的手,他和我的话竟多了起来。这让我悟得:原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

    感恩之习,不仅给我创造了生机,亦给我的女儿带来了希望。耳濡目染中,7岁的女儿亦学会了感恩。有一次,她英语考了100分,她说成绩的取得,是老师和她一起努力的结果,于是自己动手制作了谢师卡送给老师。后来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她的次数,竟因此增多了。她终于不再害羞,敢于举手发言了。

    1.从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A.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   (   )

    B.由于受到感染,思想和行为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   )

    2.文中画线的句子意思是说(

    A.亲人之间,也不能理所当然地享受照料而不感恩。

    B.亲人之间,可以安心地享受照料,不必感恩。

    3.仔细阅读短文后填空。

    文中可以用来解释感恩意思的一句话是:   。短文写了侄儿向   感恩,     感恩,女儿向 感恩。

    4.文章有一句我为母亲创造了快乐,也分享着母亲的快乐。” 

    (1)请问为母亲创造了什么快乐?

     

    (2)文中哪几句写出了母亲的快乐?请用横线画下来。

  • 12、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等到大家的笑声停止后,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1从参议员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林肯是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出现了几次永远?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林肯回应参议员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宋威的《涵养几分静气》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书舟中作字》中记载,苏轼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苏轼“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 人民日报 》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 理解与积累

    (1)联系文章理解“涵养几分静气”中“涵养”的意思。

    涵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与加点词“于事无补”意思相近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

    (1)“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涵养几分静气,我们可以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_____

    (2)涵养几分静气,绝非_____________,而是多_____________、少一些浮躁,多_____________、少一些进退失据。

    3内容探究

    本文列举三个事例说明“涵养静气”,仿照示例填表。

    故事顺序

    主要人物

    故事主要内容

    父子

    _____

    _____

    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

    _____

    _____

     

     

    4语言品味

    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

    (1)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提示:写出句子大意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提示:结合修辞手法说说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提示:借助加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言表达

    (1)第⑤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为了表达这个中心意思,作者选择了“______”时、“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时,这四种情况来写的。

    (2)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另写一种“涵养静气”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闲谈读书法

    中今古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  议)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一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读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读,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 既)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死读书,读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出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打“√”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适合______  兴致______

    3在文中(   )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4根据文中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名

    鲁迅

    爱因斯坦

    毛姆

    读书法

    _____

    _____

    _____

     

     

    5联系上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  

    A. 什么都要相信书上的内容。

    B. 如果什么都要相信书上的内容,那还不如没有书。

    C. 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

    6仿照例句,用上正如……所言写一句话。

    例: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喜欢哪种读书方法?(可以是本文中的。也可以是其他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不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把画线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写句子。

    芳草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完成句子训练。

    只有讲卫生,大家的健康和残疾才有保障。(修改病句)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写成反问句)

     

    白茫茫的大雪覆盖了田野。(改为字句)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十八班武艺,样样是好戏!跳舞、唱歌、剪纸、炒菜、玩竹节人……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请你以“我的拿手好戏”为题写一篇作文,写出你的真实感受。

    要求:(1)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详略得当,字数不少于400字。

              (2)文中出现的人名、校名一律使用化名,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姓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