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唐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在他们的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的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古文创作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
B.牢,本是养牲畜的圈,可用来指祭祀用的牲畜。“太牢”指古代祭祀用猪、牛、羊各一头,“少牢”指祭祀用猪、牛各一头。
C.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从第一部《史记》到最后一部《明史》,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被称为“正史”。
D.古代兄弟之间长幼排序时以“伯仲叔季”为次。“季”是最小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伯仲”也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叔孙武叔毁仲尼:诽谤
博我以文:使动,使……广博
B. 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名词活用作动词,顺着台阶上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C. 割鸡焉用牛刀:怎么
因之以饥馑:蔬菜不熟
D.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使动,使……悲哀
子之武城:动词,到、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而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其实,这种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
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材料二: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材料三: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它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乡土社会中通过仪式树立了“礼”的权威,而婚丧嫁娶中的仪式最为严格。安徽省宿松县的葬礼仪式,无论在空间布局、孝服颜色、悼念亲属的次序上都严格遵守了“礼”的范式要求。
(以上三则材料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四:传统乡村是礼治社会,村民依据村规民约、风土民俗等礼治制度安排日常生产生活。在乡村文化治理过程中,一方面,须坚决摒弃村庄传统风俗中有违现行法律法规的内容,确保村庄礼治规范符合法治要求。另一方面,须对传统礼治中不合时宜的规范进行扬弃,营造良好的乡村风俗。在传统礼治文化中,“面子”和“人情”是乡村社会交往的主线,但这一原则在现代社会逐渐演变红白事的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的相互攀比等习,使得“面子”成为了“里子”的负担,“人情”转变为“人情债”,针对这些异化了的礼治规范,村庄应采取积极扬弃的做法,在肯定这些规范内在价值诉求的同时,对不恰当的演变形式进行批判,还原礼治规范的本质,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节选自光明网《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法治”是指社会秩序维持靠的是法律本身,人的所有行动都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人治”则是由人为因素来维持社会的运转。
B.古今中外都有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国古典经济学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自由社会的优越性。
C.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与“法治”社会使用国家权力机构维护秩序相同,“礼治”社会由没有实体形式的传统来规范。
D.礼治社会并不代表“文明”,某种程度上甚至是“野蛮”的,例如存在于封建社会中的活人“陪葬”“殉葬”等礼制。
【2】下列对几则材料的论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法治”和“人治”的实质内涵,作者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对乡土社会中的秩序进行了新的定义,即由传统衍生出来的礼治秩序。
B.材料三用“仪式”的例子来论证传统在社会行为中的外显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如何在社会中遵循传统,这是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的典型体现。
C.关于“礼”的内涵,作者通过举例的方法进行了界定,同时指出礼作为一种行为范式,也有残忍的因素,且不需要有形的权利机构来维持。
D.材料四先指出传统乡村是礼治社会这一特点,后从不同角度,特别是针对一些异化了的礼治规范,提出了乡村文化治理的建议。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形象的描写李密孤独的处境的句子 ,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高度评价《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
(2)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古典诗词中,动物常常被赋予人类的情态。《李凭箜篌引》中借之表现音乐美妙境界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烟”在古诗词中意蕴丰富,既有烟气升腾,可望不可即的朦胧之美,如李商隐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又有预示战争的烽烟之意,如高适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从下列六道题中任选三道,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全选以前三道题计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的结局。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____________”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枇杷树生长的情况。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精练的句子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水”“鸟”是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它们或灵秀,或壮阔,或低吟,或高唱,给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意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的流云倦鸟、令作者留恋不已的图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作者回家途中轻松、愉悦畅快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他植者通过伤害自己所种的树来验看其是否成活的行为。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而忘私是历代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曾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蔺相如特别强调要把国家的事情放在前,而把个人的私事放在后。
(3)《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絁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日:“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酖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始玄佐养子士干与士朝皆来京师士干知玄佐死无状遣奴持刀绐为吊入杀士朝于次。帝恶其专,亦赐士干死。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李纳叛李洧/ 以徐州归纳/ 急攻之诏玄佐/ 援洧
B.东南饷/ 漕乃通进/ 围濮州/ 徇濮阳/ 皆下再降/ 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C.其后杀帅长/ 大钞劫/ 狃于利而然也
D.始玄佐养子士/ 干与士朝皆来/ 京师士/ 干知玄佐/ 死/ 无状/ 遣奴持刀绐/ 为吊入/ 杀士朝于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此处采用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C.“谥”是对死去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此处“壮武”属表扬的称号。
D.“商贾”是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玄佐少不更事,因战成名。他少时不能自立为业,捕捉盗贼,却犯了法;后因偷袭李灵耀叛军,夺取了宋州。
B.刘玄佐平叛立功,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检校兵部尚书等职。打败李希烈,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
D.刘玄佐权术诡诈,死于非命。他借相国寺佛体流汗的流言,筹集军资;义子乐士朝与宠妾私通,最终事情败露,刘玄佐被毒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
(2)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公德”,有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一是“弱德说”。叶嘉莹说:“我不想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是“群德说”。梁启超说:“合群之德者,常肯屈身而就群。”
如何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和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