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言词语解释与翻译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寻找
B. 三径就荒 院子里的小路已经荒芜 云销雨霁 霁:雨过天晴
C. 北海虽赊 赊:远 潦水尽而寒潭清 潦水:蓄积的雨水
D. 命运多舛 舛:乖违,不顺 小知不及大知 小知:知,知识;小的知识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B. 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C. 孔子整理过的古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即“六经”。
D.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和颜回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在心中构筑一个作为现实对立面的理想世界,作为后世理想思想之源,被称为儒家经典的《礼记·礼运》就把那个虚幻的大同世界当做最合适的社会秩序,无非是为了针砭当下那个已经不堪忍受的世界。不过,在这种热衷追溯历史以借古讽今的风气中,关于社会秩序话题的一个最不协调的声音,来自庄子等人。
当他们追问历史时,他们发现秩序只不过是一个人为的、历史的东西,是更早的自然秩序被破坏之后的产物,于是习惯于在历史中寻找依据的思想家认定现行秩序是没有天然合理性的,倒是早在历史起源处的混沌朴素秩序才是合理的。《庄子》中所谓“泰氏”和“混沌”的传说,暗示的就是这种社会秩序,它与稍早的《老子》所谓“小国寡民”和后来的《鹖冠子》所谓“民犹赤子”的理想世界传说,构成了关于社会秩序讨论的另一种声音,在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的混乱时代中绵延不绝地回响了两三百年,因为它们都相信,知识的增加和欲望的膨胀,才有了混乱和虚伪。
秩序的混乱确实源于人性的淆乱,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儒者的思路相同,然而,儒者把人性看成是一种绝对的本原的东西,“性善”则以为善良本性为永恒的人性,“性恶”则认定情欲是人与生俱来的禀性。庄子一流基本上相信人性在不断变化,人的知识被开发,人的情欲也被激活,人性就开始萌生“恶”,就进入了“顺而不一”的状态。再后来,人们服从秩序,但恶欲并不安定,只是处在“安而不顺”的状态,人们只好兴治化,崇理性,朴素而纯真的本性就失去了自为的状态而进入了运用理性与知识来约束的时代。这时,“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人性的淳朴被理智的巧饰所淹没,自然的天性被现实的利益所遮蔽,小人“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更是“以身殉天下”,人们普遍地用“辩饰知”,用“知穷天下”,用“知穷德”,沉湎在外在的物欲中,把本性迷失在世俗的功利上,实在是本末倒置,而本来自然和谐的秩序,也因此堕落到了只能靠外在的管束与威胁来维持。
坚持理想主义的庄子及其后学很难得出一个在现世中可以施行或操作的方略,只能在运思中驰骋自己的想象。《庄子》所谓的“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其实只是想象。孔子曾经试图以“修心”的方法在后天培育它,但是遭到老聃的嘲讽,因为这是出于纯粹与自然的。这种追寻人类原初之思和原初之性的思索就停滞在纯粹的感受、体验和玄想之中。
当社会已经极度物欲横流,秩序已经不能不靠外在礼法维持的情况下,对于社会秩序的失望和批评是很难免的,道家那些人就有很多这种基于天道而不问现实的议论。
这些人以“天道”作为建立秩序的根本依据。什么是“天道”呢?文子说“天之道,高大者,损有损之,持高者,下有下之”,要像自然的宇宙一样,无言而公平,坦荡而无私,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不应当把“人”的亲缘关系作为基础建立所谓的秩序,那种秩序中有亲疏远近,有上下等分,而是应当“法天道”,因而要“卑、退、敛、损,所以法天也”,应该像宇宙自然一详,人人都处在拱默退让的“无为”状态。这与儒者一流不一样,儒者虽然最早也是从“天道”来为自己建立依据的,但是他们把“天道”更多地理解成一种由中心与边缘构成的、井然有序的级差格局,它应当体现在仪式所规定的现时的秩序之中,此后,儒者又把“人”当作“天”的产物,再从“人”的角度为秩序寻找依据,因此无论是人的性善还是性恶,维持亲疏远近上下贵贱的秩序都应当是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天道”。而文子则是从“天”的角度为秩序寻找合理性的,尽管他们也把“人”看成是“天”的产物,但他是从“天”即人的自然之性与人的历史角度理解人性的,他把天真率直和朴素混沌看成是人的本性,所以他认为应当保持人的原初之思和原初之性,这是“天道”在“人道”上的投射,因此合理的秩序是一种人处在原初状态时的非自觉的朴素境界。更晚一些的《鹖冠子》则更具体地描述了一种想象中的、只在历史起源处似乎存在过或在远离现世的地方能够存在的和谐秩序。
从《老子》《庄子》的时代以来,一直到《鹖冠子》的时代,对于无秩序的秩序的期待,绵延了几百年。
(选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有删改)
班级准备开展一次“典籍里的中国·儒道理想世界”专题讨论会,请参与完成以下任务或解决相关问题。
【1】为讨论需要,有同学搜集了一些材料。下列不属于儒道两家“理想世界”观点的一项是( )
A.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
D.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2】在讨论“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源”这一话题时,有同学认为儒道两家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有同学则不以为然。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3】儒家提出人有“四端”,要“扩而充之”;道家说“民犹赤子”,应当“反其性情而复其初”。有同学对此疑惑不解,请为其释疑解惑。
【4】儒道两家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探索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政治智慧,你认为对今天创建和谐中国有什么启示?请你作为主持人做一个总结陈词。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作者和客吟诵《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情景。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夜归鹿门歌》中诗人归鹿门所见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登岳阳楼》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能够分清内外、辨明荣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提出了六国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书》曰:“满招损,谦得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之理也。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感慨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霖铃》中描写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大战时周瑜儒将风采的是:“_________________”,战役结局是“_________________”。
8、按要求默写。
(1)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白云一片去悠悠,___________”,出自唐朝___________(人名)的《春江花月夜》。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与之类似,贾谊在《过秦论》指出秦朝迅速败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3)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_____。
(4)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
(5)富贵非吾愿,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
(8)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_。
(9)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但以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11)本图宦达,___________________。
(12)乌鸟私情,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
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
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
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
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箨(tuò)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此时李贺于奉礼郎任上因病辞归昌谷。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皆属侧面描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写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老竹,诗人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2】“竹”是诗歌中常用来寄托诗人情志的意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的形象特点和诗人寄托的情志有何不同。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 卢潜,范阳涿人也。容貌瑰伟,善言谈,少有成人志尚。世宗引为大将军西阁祭酒,转中外府中兵参军,机事强济,为世宗所知,言其终可大用。王思政见获于颍川,世宗重其才识。潜曾从容白世宗云:"思政不能死节,何足可重!"世宗谓左右曰:"我有卢潜,便是更得一王思政。"天保初,除中书舍人,以奏事忤旨免。寻除左民郎中,坐讥议魏书,与王松年、李庶等俱被禁止。会清河王岳将救江陵,特赦潜以为岳行台郎。还,迁中书侍郎,寻迁黄门侍郎。黄门郑子默奏言,潜从清河王南讨,清河王令潜说梁将侯瑱,大纳赂遗,还不奏闻。显祖杖潜一百,仍截其须,左迁魏尹丞。
②肃宗作相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潜辑谐内外,甚得边俗之和。陈秦、谯二州刺史王奉国、合州刺史周令珍前后入寇,潜辄破平之,以功加散骑常侍。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由是与琳有隙,更相表列。世祖追琳入京,除潜扬州刺史,领行台尚书。
③潜在淮南十三年,任总军民,大树风绩,甚为陈人所惮。陈主与其边将书云:"卢潜犹在寿阳,闻其何当还北,此虏不死,方为国患,卿宜深备之。"显祖初平淮南,给十年优复。年满之后,逮天统、武平中,征税烦杂。又高元海执政,断渔猎,人家无以自资。由是百姓骚扰,切齿嗟怨。潜随事抚慰,兼行权略,故得宁靖。
④武平三年,征为五兵尚书。扬州吏民以潜戒断酒肉,笃信释氏,大设僧会,以香华缘道,流涕送之。潜叹曰:"正恐不久复来耳。"至邺未几,陈将吴明彻渡江侵掠,复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尚书。五年,与王琳等同陷。寻死建业,年五十七,其家购尸归葬。
(节选自《北齐书•第四十二卷•列传第三十四》,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坐讥议魏书 坐:因……犯罪 B. 王琳锐意图南 图:谋划
C. 逮天统、武平中 逮:捉拿 D. 领行台尚书 领:兼任
【2】对文章②处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肃宗作相∕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
B. 肃宗作相∕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
C. 肃宗作相∕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
D. 肃宗作相∕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敕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与陈寇邻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潜精明能干。他被世宗信任,被认为能够担当重任,成就一番事业。他在淮南任职十三年,总揽军政大权,政绩卓著。
B. 卢潜仕途坎坷。他曾因为奏事触犯皇上被免官,还曾被郑子墨告发而遭受杖刑、降职等处分。
C. 卢潜长于治边。在扬州任上,曾多次打退陈国的进攻。陈国人对他非常忌惮,陈国的君主在信中明确表明他是陈国的大患。
D. 卢潜深受百姓爱戴。淮南刚平定时,卢潜免除十年的租税和徭役,十年后针对苛捐杂税及高元海的苛政,安抚百姓,地方宁靖。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潜曾从容白世宗云:“思政不能死节,何足可重!”
(2) 潜辄破平之,以功加散骑常侍。
(3) 卢潜犹在寿阳,闻其何当还北,此虏不死, 方为国患,卿宜深备之。
12、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呼吁彼此相依,奔向未来。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同行”一直是鲜明的主题:无论是“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壮歌,还是“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的谚语,抑或是“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的箴言……都传达出携手并进、不惧荆棘、共赴前路的意愿。
请以“说同行(xíng)”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