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两人一来一往的交叉质询,有点像中国武术中的拳脚过招,双方并不发生正面的争辩,但都能使听众心领神会其中的锋芒。
②“天生的特务头子”戴笠去世后,蒋介石沉痛地说:“如果戴雨农不死,我们不会撤退来台湾。”周恩来却额手称庆:“戴笠之死,共产党的革命,可以提前十年成功!”
③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泥土里”的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④ 经过努力,他这次考试成绩差强人意,他表示以后还要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
⑤ 工作时,工艺师气收于丹田之中,力发于腕指之上,精细之处非目力所能及,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⑥ 王老师针对班上良莠不齐的现状,采取了分类教学的方法,很有实效。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②④⑤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因为历史文化名人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或者其较高的专业成就,对大众有陌生感,所以大众对朱自清等名人形成一定的知识壁垒也是很正常的。
B.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干群共同努力的结果。
C.人格修养、家国情怀与社会关爱等情志教育,不仅会对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是在阅读与表达教学中需要师生关注的重点。
D.张家界那悬崖峭壁上的松树,没有东北红松的伟岸威仪,也没有黄山迎客松的美姿娇俏,只是以独有的清正傲骨,守护着青峰翠谷,浸染着涓涓山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
材料二:
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
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
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
(摘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
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
C.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延续了中国的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
D.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
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
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
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
B.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
C.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
D.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
【4】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恨相见得迟,____,____。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长亭送别》)
(2)____,则芥为之舟;____,水浅而舟大也。 (庄子《逍遥游》)
(3)或取诸怀抱,____;或因寄所托,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4)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5)____,____,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登阁俯瞰南昌城看到的房屋遍地,官宦人家众多的景象。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仍有所凭借,而只有顺应天地万物之性,“_________________”,遨游于无穷时空,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孔子在《论语》中讲述个人的成熟过程,说一个人的成熟要经历漫长的修炼过程,这样到了古稀之年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滚绣球》中,用拟人的手法写柳树留人、怨夕阳早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文王、孔子、屈原等圣贤著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的文辞描述的是寻常事例,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来表现游子离妇思人怀乡的情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杜甫的《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活中,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既要善于学习正面的人和事,也要善于借鉴反面的人和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向人们指出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内外因素造成的。
(3)《庄子·逍遥游》中用“水”和“大舟”表现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古代诗歌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1) 苏轼
夜饮东坡(2)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3)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1)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2)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3)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2】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11、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B.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C.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D.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司, 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 斋戒,斋戒有多种来源。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游乐等活动。
C.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文中的“九宾”,指由傧者九人齐声高呼接引宾客上殿。
D. 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被褐怀玉”“褐衫”“释褐”中的“褐”都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市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 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 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D. 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立群教授在《中国脊梁》一书中写道:“有一种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可以成功的,便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最终克服各种困难,得偿所愿,这是成功的人。有一种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便改弦更张,不再坚持,终于没有碰壁,这是明智的人。还有一种人明知自己要做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还是不改初衷,继续前进,这是有历史使命感的人。”
对于以上三种人,你更欣赏哪一种或哪几种人?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学生代表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