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只有坚持读书、练笔,高考考场上写起作文来才会游刃有余。
B.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总爱发表一些石破天惊的议论或见解,故而有“怪才”之称。
C. 对于整个企业的管理,高层领导常常目无全牛,忽略局部和细节。
D. 他们单位内部的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使他决意辞职,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等,辞赋有《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B.苏轼在书画方面,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C.在唐、五代、北宋初期,词的主要风格为婉约艳丽,代表作家有温庭筠、韦庄、李煜、李清照、姜夔。
D.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多收录在《乐章集》中。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 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 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 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B.古老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C.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D.像端午节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
B.屈原的传说之所以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C.后代的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生存状况,产生了许多有关习俗的民间传说,这与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不无关系。
D.从一开始的龙节到介子推等传说再到屈原说最后到今天娱乐成分的加强,端午节的习俗演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补充性、修正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的诗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两个主题。
B.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C.“放花灯”向来被视为全台湾元宵节的代表,表明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是维系华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D.某地方一年一度大搞竞龙舟比赛说明端午节的游戏娱乐成分加强,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俗语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钱乃身外之物,没了再挣”,李白在《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是这个意思。
(2)孔子曾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夫妻二人相见时有千万句话想说却说不出口,只能默默流泪的悲伤情形。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情况。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进行了批评。
(3)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4)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比喻来说郭橐驼种树时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5)《石钟山记》中写处于水流中心、中间是空的、窟窿遍布的大石与风水相吞吐形成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尽心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为轻”三句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表现。
(2)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责任,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3)《论语·述而》中经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教育学生时,要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此时相望不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天生我材必有用,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3)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陈王昔时宴平乐,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4)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贾谊《过秦论》)
(6)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贾谊《过秦论》)
(7)相顾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8、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2)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3)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5)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________________,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
(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
9、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上句或下句。(任选4小题)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2)____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长亭送别》)
(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________,________。(《渔父》)
(4)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通遥游》)
(5)遥襟怕畅,逸兴遄飞。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并诗》)
(6)且尔言过矣,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论语·为政以德》)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别舍弟宗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柳宗元写诗送别。此时柳已被贬为柳州刺史。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起势迅拔奇突,既是铺叙又是情语,有很大的感染力。
B.颔联以“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等词极言被贬谪的地域之远、时间之长,这是诗人对自己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
C.颈联连用两处比喻,“云似墨”是说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水如天”则以洞庭水阔天长,预示舍弟有一个美好前程。
D.本诗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悲情无限。
【2】对于本诗的最后一联,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中丞传后叙(节选)【注】
韩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焉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进明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已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强留之,具食与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因拔所佩刀,断一指,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将斩之;又降霁云。巡呼云曰:“不可为不义屈!”即不屈。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及城陷,巡将戮。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注】本文是韩愈为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而作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B.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C.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D.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诚畏死”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诚”字含义不相同。
B.“贼”,名词,中国古代可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文中指的是安史之乱中的叛军。
C.“小人”有“人格卑鄙之人”“地位低下之人”和谦称自己等义,文中用的是第一种。
D.“巡就戮时,颜色不乱”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就”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翻阅家中旧书《张巡传》,发现《张巡传》虽详细周密,但仍有缺失,没有为爱国守将许远作传,且有关雷万春的事迹不全,因而写下这篇文章。
B.睢阳城被叛军攻破后,张巡先于许远而死,张、许两家的子弟认为许远因为怕死而投降做了俘虏,韩愈依据实情展开分析,对此进行了有力反驳。
C.议论的人认为城池被攻陷,是从许远所守之地开始,由此诽谤诋毁他,作者则以人的内脏受到侵害、绳子受力扯断为喻,阐发道理,为许远正名。
D.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时,睢阳城形势危急,断粮一个多月,贺兰进明出于私心,不顾在座众人反对,坚持不派救兵,城破之后,南霁云不屈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文章借张籍之口讲述了有关张巡的什么事迹,分别突出了人物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个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么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根据上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