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 )
A.记述历史帝王的兴衰沿革。
B.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的事迹。
C.记述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
①秦贪,负其强:凭借;②召有司案图:审察;③为秦王寿:祝寿;④左右皆靡:退却⑤置币遗单于:钱币; ⑥幸蒙其赏赐:希望;⑦当死:判处 ⑧自分已死久矣:料想⑨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⑩雅闻衡善术书:非常⑪羝乳乃得归:喂奶 ⑫何谓相坐:治罪
A.①②③④ B.④⑥⑦⑧ C.⑤⑥⑨⑩ D.⑦⑨⑪⑫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小小的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
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惨叫翻滚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忒好,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长大,他会想法猎来的。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狸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猎人长什么样并不重要,作者主要是展现的是他的内心世界。
B. 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其中“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 小说三次写到了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D. 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3】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没有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李白继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运用比喻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己亥杂诗》中,龚自珍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一文以叙述的表达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________, 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与人生,礼赞了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直接描写蜀道曲折盘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强同学做导数题时用分离参数苦苦做不出答案,绝望时发现用构造函数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这不禁令人想到《游山西村》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来比喻因为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刻画出当时人们言行没有是非准则,完全苟合取悦他人的社会风气。
(3)《氓》中“_______,_________”用比兴的手法表现了女子刚出嫁时年轻貌美的形象。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比喻民众抗敌恢复失地的意志不可阻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玉案·元夕》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观灯盛况。
(5)刘克庄《贺新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了当前局势的危急,为全篇定下了苍凉的基调。
(6)温庭筠《菩萨蛮》中化用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来写女子容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虞美人》作者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 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嗟”字起笔,足见叹息之意,“此别”“谪居”点出题中的“送”和“贬”。
B. 颔联由实转虚,想象到二人将要去的地方。“数行泪”和“几封书”,看似淡然,实则寄寓了作者真挚的深情。
C. 颈联写青枫江畔高远的秋天,白帝城边疏朗的古木,组成了一幅阔大、优美的画面,这是典型的以乐写悲的手法。
D. 全诗首尾总写,中间两联交错分写,结构对称,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实为构思精巧的典范之作。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复杂的思想情感。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沈大宗伯①论诗书
(清)袁枚
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遇,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生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一变,至皮、陆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其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
大抵古之人先读书而后作诗,后之人先立门户而后作诗。唐、宋分界之说,宋、元无有,明初亦无有,成、宏后始有之。其时议礼讲学,皆立门户,以为名高。七子狃②于此习,遂皮傅盛唐,搤腕自矜,殊为寡识!然而牧斋之排之,则又已甚。何也?七子未尝无佳诗,即公安、竟陵亦然。使掩姓氏,偶举其词,未必牧斋不嘉与。又或使七子湮沉无名,则牧斋必搜访而存之无疑也。惟其有意于摩垒夺帜,乃不暇平心公论,此亦门户之见。先生不喜樊榭诗,而选则存之,所见过牧斋远矣。
至所云:诗贵温柔,不可说尽,又必关系人伦日用。此数语有褒衣大气象,仆口不敢非先生,而心不敢是先生。何也?孔子之言,戴经不足据也,惟《论语》为足据。子曰:“可以兴,可以群”,此指含蓄者言之,如《柏舟》《中谷》是也;曰:“可以观,可以怨”,此指说尽者言之,如“艳妻煽方处”、“投界豺虎”之类是也;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此诗之有关系者也;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此诗之无关系者也。仆读诗常折衷于孔子,故持论不得不小异于先生,计必不以为僭。
(注)①沈大宗伯,指沈德潜。②狃,拘泥,因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貌古人而袭之 貌:外表
B.其拘守者迹也 迹:形式
C.搤腕自矜 矜:夸耀
D.仆读诗常折衷于孔子 折衷:同“折中”,判断事物的准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人籁一日不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C.而选则存之 弃甲曳兵而走
D.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诗歌只有工拙好坏,没有古今之分,虽然诗歌的形式及其艺术技巧有前后相承的关系,然而“性情遭遇,人人有我在焉”,不必同于古人。
B.诗歌创作不一定要“温柔敦厚”,也不一定要“关系人伦日用”,作者推崇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认为诗歌的风格和题材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C.诗歌应该体现作者的个性和真情,不能如鹦鹉学舌一样对古人的诗歌生搬硬套,因此,作者认为一味模仿汉、唐的明七子没有好的诗作,公安、竟陵也是如此。
D.本文体现了不拘一格、打破古今与门户之见、不因时废人、不因人废诗的学术精神,观点明确,针对性强,说理清晰,例证详实,具有辩证思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子 孙 之 貌 莫 不 本 于 祖 父 然 变 而 美 者 有 之 变 而 丑 者 有 之 若 必 禁 其 不 变 则 虽 造 物 有 所 不 能 先 生 许 唐 人 之 变 汉 魏 而 独 不 许 宋 人 之 变 唐 惑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
(2)其时议礼讲学,皆立门户,以为名高。
12、大家在走进高中校园之前,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或许都在心里填写过一份心愿清单,现在高中生活过半,重新审视这份清单,你会发现有的心愿已经实现,有的心愿无法实现,有的心愿还有待实现……
请以“心愿”为题目,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