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以览观江流之胜 吾之乐可胜道哉
B. 道士顾笑 顾安所得酒乎
C. 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D. 庶人安得共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C.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D.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从“女婆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要内容,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
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C.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4】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辽阔,气象雄浑。
(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夸张手法写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金玉珠宝并不珍惜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 ,___。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锦瑟》中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名句是: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应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以“_______,_______” 一句,描写天水相接、浑然一色之景,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动静结合的绝妙好图,素称千古绝唱。
(2) 庄子的“逍遥游”是指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不受任何束缚,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与自然化而为一,以游于无穷的时空。
(3)东晋的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以“__________” 来表达误入官场的错误不可挽回的痛悔之情,西晋的李密在《陈情表》中“_________”一句,用鸦有反哺之义的典故来表达奉养祖母到终年的愿望,从而达到拒绝官场的目的。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异曲同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张若虚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诗中描写的明月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便是明证。
(3)《将进酒》中运用曹植狂饮的典故表现自己忧愤和狂放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表明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可是还有局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庄子指出宋荣子能够将世人的“誉”和“非”置之度外,就已经达到了一种______,____的境界,但他仍然未达到逍遥游的真正境界。
(3)《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4)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此门有悲往事[注]
杜甫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注]安史之乱中,杜甫曾被叛军捉住,押往长安。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杜甫从金光门逃出投奔肃宗,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次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恰好又从金光门出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从“悲往事”写起,交代诗人逃归时叛军作乱、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
B.颔联“至今”既承上文又暗转下文,追昔抚今,写出昔日危急形势仍让自己心有余悸。
C.尾联作者承认自己日渐衰老、没有才华的事实,在自伤自叹中表达对朝廷的眷恋之情。
D.全诗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手法;结构谨严,衔接自然;情感复杂而深婉。
【2】前人论此诗,颈联蕴含着“不怨之怨”,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①。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②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子带之难③,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其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旷:荒废,耽误。 ②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 ③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智者之举事必因时 因:凭借。 ②若是而犹不全也 全:完备。
③晋文公欲合诸侯 合:迎合。 ④君奚不纳之 奚:为何。
⑤吾其能乎 其:大概。 ⑥勤天子之难 勤:为……尽力。
⑦成教垂名 垂:留传。 ⑧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 致:表达。
A.①⑦
B.②⑧
C.③⑤
D.④⑥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欲相与定齐国
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
C.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D.卒为齐国良工
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D.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4】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②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⑥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代诗歌散文中的很多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