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乌海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近年来的溢美之词,似乎变本加厉起来,动辄便称作什么“家”,这还不够,前边或者后边还要加上“学者”“教授”的称谓。

    B. 作为大运会指定的唯一通信营运商,移动公司终于如愿以偿,独吞“大运会”短信之利,而无缘介入的联通只能望洋兴叹了。

    C. 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

    D. 如果说,卡扎菲政权已经日薄西山,“倒卡”无论如何都只是利比亚人的短痛,那么这种因内战而强化的地域、部族裂痕,就将注定是利比亚人的长痛。

  • 2、下列各句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B.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及卫律所将降者 D.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的近期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信息技术应用之上,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问题,因此对于隐私应该有明确且可操作的定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让侵犯个人隐私更为便利,因此相关法律和标准应该为个人隐私提供更强有力的保护。已有的对隐私信息的管制包括对使用者未明示同意的收集,以及使用者明示同意条件下的个人信息收集两种类型的处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原有的管制框架带来了新的挑战,原因是使用者所同意的个人信息收集范围不再有确定的界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很容易推导出公民不愿意泄露的隐私,例如从公共数据中推导出私人信息,从个人信息中推导出和个人有关的其他人员信息。这类信息超出了最初个人同意披露的个人信息范围。

    (摘编自《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

    材料二: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逐渐模糊,个人隐私权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保护隐私和信息安全就成为当前工程师重要的伦理责任。

    大数据的应用会侵犯人类隐私。近年来,关于数据泄露的报道时有发生,如2018年3月脸书5000万用户的个人信息被英国剑桥分析公司窃取;谷歌为美国国防部开发的“专家项目”,“点击”任何建筑物、车辆、人群等,就能查看与之相关的一切信息。此外,政府、企业、医院对医疗健康大数据的不当使用,都可能导致个人的健康信息被泄露。在大数据面前,人类几乎没有隐私可言,正如美国作家塔克尔在其《赤裸裸的未来》中描述的那样:“我们生活在一个‘超级透明’的世界,我们泄露出去的海量信息无处不在。”由此促使人们对大数据的思考走向深入,如谁拥有大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由谁来负责大数据的监管以保证其被合理合法使用?

    物联网会使个人随时处在智能设备的监控之下。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射频识别技术,所有带有电子标签的物品如衣服等均可能随时随地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势必会导致个人隐私被侵犯。不远的未来,万物互联将会走进现实,所有的人与物都将无一例外地卷入万物互联之中,类似智能手表的穿戴设备是将人接入网络的入口。通过各种穿戴设备,个人信息将会实现实时自动上传,并被收集、存储和使用。一旦使用不当,人类的隐私问题必将更加凸显。

    如何保护人类的隐私不受侵犯?我国不久前出台的《网络安全法》明确提出的“谁收集、谁负责”的原则,对于隐私保护虽然具有一定意义,但要将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更需智能时代的工程师担负起保护隐私的伦理责任,并在关于数据的收集、使用、存储以及监督等环节中尽力做到:收集要授权,使用需分级,存储应保护,追责当有力。具体来说,数据收集应该征得用户的同意和授权;所有数据需按照隐私程度进行分级,设置不同级别数据的使用权限:数据存储应受到严格的技术保护:如出现不当使用,应追查责任源头并严肃追责。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智能技术在挑战人类隐私的同时也可以起到积极的防护作用。智能时代的工程师要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正面作用,如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跟踪网络异常行为,快速检测恶意软件,防止诈骗和黑客入侵,提升网络安全防御水平,从而使人类隐私得到有效保护。

    (摘编自邱德胜《智能时代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材料三:

    2012年,美国的塔吉特公司对顾客的消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通过对海量女性顾客购买商品品类和数量的数据挖掘,构建了“怀孕预测指数”。该案例一方面展示了大数据营销的强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都会“泄露”自己不愿为他人所知的信息。事实摆在眼前: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私密信息无法被隐瞒。

    也许有人会说,即便在人工智能时代无法隐藏任何私密信息,但个人依然应当具备保守私密信息的权利,即“隐私权”。但本文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也应该放弃部分隐私权,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隐私权受到保护的基本前提是不能影响到公众或他人利益。在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信息被合法采集,分析的目的在于全面地掌握人类活动的群体特征,最终所产生的成果不仅将造福于每个社会成员,其中一些甚至关乎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命运。随着人工智能所产生的信息成果不断应用于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全社会最终将不能允许任何个人完全保守自己的私密信息。因为保守私密信息的范围和程度很难取得全民的共识,一旦掌握不好,必然导致技术进步的停滞甚至倒退,有损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其次,从公平的角度而言,任何个人也不应保有不公开自己信息的权利。信息化社会中的每一个自然人都必须既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信息的使用者。等价交换双向、对等的特性是最基本的契约精神所在。不愿公开信息的人,自然也不能获得由信息带来的便利。

    (摘编自施国强《人工智能时代对隐私问题的新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语境下政府部门收集和使用公民个人信息更加便利,但使用不当会伴随着潜在的危害。

    B.智能技术具有两面性,既有对人类隐私造成巨大威胁的负面作用,又有保护人类隐私的正面作用。

    C.三则材料都涉及了隐私容易泄露的问题,材料二还对如何保护人类隐私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D.材料三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必须也应该放弃部分隐私权,这与材料二论述的隐私保护问题相矛盾。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时代即使数据所有者不公开个人的所有信息,也不能确保个人的隐私受到完全保护。

    B.既然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在大数据面前几乎没有隐私可言,那么我们没必要保护自己的信息。

    C.如果人们不穿戴智能设备,个人信息就不会上传至大数据库,这就能从根本上避免隐私泄露。

    D.智能时代的工程师自觉担负起保护人类隐私的伦理责任,就不会出现个人隐私被泄露的问题。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相关政策、法律和标准应直接规制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而不能仅仅征得数据所有者的同意。”

    B.“人工智能时代,对信息成果的应用是每位公民的权利,但是否使用这项权利,应由当事人决定。”

    C.“个人信息与隐私在覆盖范围上存在重叠,公开的个人信息在于合理利用,而隐私在于为所有者掌控。

    D.“正如改革开放的提出一样,打开窗户必然放进苍蝇,但不能因为拒绝苍蝇而不敢改革,放弃隐私权也是这个道理,危险、弊端肯定有,但为了个人和公众利益,不能因小失大,何况放弃不一定意味着失去,可能会因此收获更多。”

    4材料二和材料三论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5智能时代对人类隐私产生威胁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的结局。

    (3)《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去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良马“不以千里称也”的原因。

    (2)《登高》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名句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出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曾出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一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 7、_______?江月何年初照人?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写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海潮》中柳永认为,应该把杭州的美景画出来,有朝一日孙何应召进京,足可以在朝廷上向人夸耀自己的政绩。有关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双关手法,指出世俗风恶,早日回乡,以免把自己高洁的品格玷污了。

  • 9、古诗文默写

    (1)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两句,把云和鸟都人格化了,作者将情感寄托在物上,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由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们可以联想到意思相近的诗句,如:《归去来兮辞》   ,《滕王阁序》中的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     着力描写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4)《逍遥游》中描写宋荣子看淡荣辱,不会因外界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更加沮丧的句子是  

    (5)《逍遥游》中与李白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7)《陈情表》中描写自己孤苦无依的句子是

    (8)《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遇景入咏,不拘奇快异”——夕阳忽落西山,池月渐升东隅。在“忽”“渐”的快慢对比中尽显诗人纳凉时的满足的心理快感。

    B.三、四句写诗人开轩窗,披散发,靠窗卧,既写出夏夜南亭乘凉的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清凉的感受。

    C.七八两句由境界的清幽绝俗想到弹琴,“欲取”而未取的细节动作中有舒适之乐趣,但也牵惹起“恨无知音赏”的淡淡的怅惘和缺憾。

    D.最后两句由景及意,层递自然,诗人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可人期不来,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在写实中点出怀人之旨,诗味盎然。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说“一时叹为清绝”。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轮扁,轮者也   斫:雕斫

    B. 余因而之   实:证实

    C. 而临事忽焉之   丧:亡失

    D. 卷而哭失声   废:撕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叶叶累之   时翘首遐观

    B. 乃见所欲画者   尔无忘乃父之志

    C. 始生,一寸之萌耳   二虫又何知

    D. 二百五十匹绢   其声呜呜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B.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C.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D. 足相蹑于其门

    4下列句子共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②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B. 本文按时间顺序行文,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虽有悼念之意,却又没陷入哀伤的情绪之中,寓庄于谐,文理自然。

    C. 苏轼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典故来类比文同画竹,他认为文同具有高超的画竹才能,但画竹只是作为寄托,他实际上是了解掌握了事物规律的人。

    D. 作者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说明他记述当年与文同的“戏笑之言”,既表达了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又表达了对当年文同教导自己的感谢。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3)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浙大博士生孟伟发布视频称:我是浙江大学荣誉学院竺可桢学院本科毕业生,浙江大学自己的博士生,还记得八年前在本科毕业典礼上,我们的院长对我们说,‘你们就读过的第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是浙江大学,你们就读过的唯一一所荣誉学院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孟伟给浙江大学丢人了,孟伟给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丢人了。

    据了解,孟伟曾介绍自己有三个身份:在读的博士、兼职的外卖骑手、10个月大婴儿的父亲。我们都知道读博难,送外卖苦,养儿累,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容易,孟伟最初去送外卖,也是因为孩子出生时患爆发性心肌炎,ICU医药费每天动辄两万。面对困难,他没有被生活打倒,但大学里的耀眼履历为他积累的经验和荣光,反衬出他现在的生活有些暗淡无光。

    对于上述新闻,你怎么看待?请结合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