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
B.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C. 旅居国外已30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D. 中国羽毛球队全体队员不畏强敌,英勇拼搏,铩羽而归,夺得了汤姆斯杯,完成了赛前的既定任务。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A.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D.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屋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你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菌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竟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末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B.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C.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自私狭隘的一面。
D.“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也表现了村民们观念亟待转变的现实。
【2】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
【3】“村长”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称赞屈原的《离骚》看似平凡而其主旨却十分博大,所举的事例浅近但意义深远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想象自己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无语泪流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将士守卫要塞,盘查行人的情景。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2)《滕王阁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秋水秋空和秋景与孤鹜浑然一体。
(3)《陈情表》中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道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太阳神的神话传说直写山高,以急流之险凸显蜀道的艰难。
(2)辛弃疾《满江红》中有“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一句,其中的典故来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荀子·劝学》中说,螃蟹虽有“______________”自身条件,却连一个容身小洞也掘不好,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阁夜》中用听觉视觉表现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的乐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给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一针见血地揭示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原因,劝后人引以为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篇末表明自己的写作意图,意在劝谏唐敬宗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六国论》在提出“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用数量对比来说明秦国之利、诸侯之患不在战而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当年北魏拓跋焘南侵后建的行宫如今竟然有普通老百姓把它当作社日祭祀之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作者对人们忘却了战败受辱历史的心疼与无奈之情。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2】韦应物曾评价王侍御的诗歌:“心同(A)与尘远,诗似(B)彻底清。”结合第一首诗歌的内容,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取最合适的意象
A(________) B(_________)
①秋蝉 ②野鹤 ③冰壶 ④腊梅 ⑤芙蓉 ⑥浮云
【3】这首诗中写景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管晏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B.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C.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D.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维”是指礼、义、廉、耻四种纲纪。 “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
B. 屈原与楚国王族的同姓,是因为屈原的先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邑,所以子孙以屈为姓。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记、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个部分,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三绝唱,无韵之离骚。”
D. 汉代以前的史书侧重于议论,记言,至司马迁著《史记》,中国的史书中才出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史记》中人物形象刻画的艺术,不仅前无古人,而且成为后世史书、散文、小说、戏剧塑造人物的典范。
【3】下列对文中词语句子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慎权衡:权,秤秆;衡,秤锤。指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贵轻重:指重视经济的发展
B.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
因而信之:信,相信。
C.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肖,不孝顺。
尝与鲍叔贾:贾,(gǔ)经商,做买卖
D.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将,将要;匡:纠正。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12、作文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该睡睡,该醒醒,是健康的标志之一。
有人说,一个装睡的人是很难叫醒的,因为他根本不愿醒;有人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登上高峰;有人说,叫醒你的应该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有学生说,高二是我的黑夜,明年才是我的白天,让我一次睡个够。
对此你有什么观点,请自拟题目,发表你的看法,文章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