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麒麟’——非洲长颈鹿”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都来一睹其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
A.“真的?哈哈哈……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啦——!”金石开简直兴奋得快要晕过去了。
B.大家都认为这次的毕业晚会,歌——好听,舞——优美。
C.我们都坚信“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戍卒叫,函谷举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
材料二:
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
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
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诗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卖炭翁》。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近”,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他四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惭’字,凡若干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白是写情境的圣手,他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诸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身,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
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美特点是求“美”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颢《黄鹤楼》一诗,金圣叹评云:“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飞了,“昔人”去了,甚至他们早都死了,而“楼”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楼”是无限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则隐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地未受情感饱和的理。”
(选自古风《意境探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与境交融之后生成意境,意境可以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B.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欣赏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C.“境生于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言乡水有情,更显思乡情深,构思别致,亲切自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董氏武陵集纪》中称赞董铤的诗的语句,意在证明刘禹锡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B.“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这一比喻的意思是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D.《卖炭翁》一首诗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事境,可给读者“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诗歌意境表现对象不同的一项是( )
A.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D.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4】请结合材料分析崔颢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境与象的关系。
【5】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晚唐诗人许浑在《金陵怀古》一诗中以“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作结,感叹英雄逝去,功业不再,而北宋的苏轼也曾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犒赏军队、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描写以酒祭奠江月,寄托词人旷达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山间急流和瀑布冲击山崖发出巨大声响来表现蜀道之险的
两句诗歌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完毕后,从听众及周围坏境来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水平极高的两句是: , 。
(3)李商隐《马嵬(其二)》一诗中点明题旨的两句是: ,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都是用猿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神话传说,为诗歌增添了浪漫气息,其中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写诗人因高尚的德行被小人嫉妒、诽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了统治者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李白《蜀道难》中描述神话“五丁开山”,打通蜀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 。”
⑵杜甫《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⑶杜牧《阿房宫赋》中告诫今人,如果不知以亡秦为戒,会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谈到,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一定要先获得知识。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意思相同。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客 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B. 首联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 “日暖南山石”,使用实写手法,写诗人看到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心里感到非常的温暖。“暖”,从触觉写景。
D. “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意为“总是”,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E. 尾联上句中,“旅歌屡弹铗”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不甘做门下客的志向;下句诗人抒发思乡念亲的慨叹。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桑怿传
欧阳修
桑怿,开封雍丘人。岁凶,诸县多盗,怿白令:“愿为耆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又尝之郏城,遇尉方出捕盗,招怿饮酒,遂与俱行。至贼所藏,尉怯,阳为不知以过,怿曰:“贼在此,何之乎?”下马独格杀数人,因尽缚之。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
天圣中,河南诸县多盗,转运奏移渑池尉。崤,古险地,多深山,而青灰山尤阻险,为盗所恃。恶盗王伯者,藏此山,时出为近县害。当此时,王伯名闻朝廷,为巡检者,皆授名以捕之。既怿至,巡检者伪为宣头①以示怿,将谋招出之。怿信之,不疑其伪也。因谍知伯所在,挺身入贼中招之,与伯同卧起十余日,信之,乃出。巡检者反以兵邀于山口,怿几不自免。怿曰:“巡检授名,惧无功尔。”即以伯与巡检,使自为功,不复自言。
会交趾獠叛,杀海上巡检。因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阁门祗侯。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将让其赏归己上者,以奏稿示予。予谓曰:“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怿叹曰:“亦思之,然士顾其心何如尔,当自信其心以行,讥何累也?若欲避名,则善皆不可为也已。”余惭其言。
怿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注)①宣头:朝廷传出的宣召文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
B.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
C.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
D.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耆长,古代差役名,在乡里负责维持治安、抓捕盗贼的工作,一般由民户担任。
B.尉,文中指太尉,负责地方治安,职能主要包括缉捕盗贼、刑事案件的侦查等。
C.崤,山名,和函谷关并称为“崤函”,它地势险要,山中的谷道是古代军事要地。
D.交趾,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大概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桑怿勇于担当,积极维护一方安宁。他向县令要求当耆长,知道乡里老人的遭遇后,又主动暗查,并一举拿获盗贼。
B.桑怿英勇无畏,杀敌时以一当十。郏城捕盗时,尉胆怯,假装没有发现藏匿的贼人而故意走过,他却下马独自杀盗数人。
C.桑怿胸怀宽广,受骗后以德报怨。巡检伪造招降文书令他引出王伯,桑怿最终把王伯交了出去,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
D.桑怿腼腆谦卑,口讷不善言辞。尽管有勇有谋,但他在别人面前,总像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说话时,声音也像是发不出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检者反以兵邀于山口,怿几不自免。
(2)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
【5】简要概括第四段桑怿让出赏赐的原因。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让很多东西或诞生,或成长,或改善,或丰富……它将很多东西引进来,又让很多东西走出去……这一伟大国策,赋予一个古老民族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挑战。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④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鲁迅)
⑤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邓小平)
⑥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
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读了上面六句话,你对这场关系到国运、人生的变革有着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上述两到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