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大块假我以文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下列推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前,一个孤岛上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凡是漂流到这个岛上的外乡人都要作为祭品被杀掉,但允许被杀的人在临死前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岛上的长老判定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的是真话,则将这个外乡人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如果说的是假话,则将他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有一天,一位哲学家漂流到了这个岛上,他说了一句话,使得岛上的人没有办法杀掉他。他说了哪句话?
A.你们不可以背信弃义。
B.我必然将死在这里。
C.我将死在真理之神面前。
D.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
王珂
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记时。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仿。
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由于竖立在墓地前的墓碑,会因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随同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因此,虽然禁碑之令有所松动,但墓志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
再说墓碑文与墓志铭。墓碑文包括序和铭。序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平事迹等;铭在序之后,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而墓志上的文字前一部分是“志”,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念之意。墓志上的文字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中说得很详细:“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虽也记德铭勋,又很注重记事。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2日第391期)
【1】下列各项中,对“墓志”与“墓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墓碑起于东汉,它继承了秦汉以及先秦刻石纪念、歌颂功德的传统,立墓碑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进行纪念和歌颂。
B. 墓碑采用石质材料且有“穿”,这是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而且石材是廉价易得、不易损坏的材料。
C. 墓志是埋在坟墓中的墓碑。因其埋在地下,一般不会被毁坏,长久保存性更强,墓志的别称有埋铭、葬志、圹志等。
D. 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主要是社会原因。曹操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凝聚力,禁止立碑,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墓碑与东汉之前的碑功用不同。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之前碑主要用于测量日影记时、拴祭祀的牲口以及承载棺椁下葬。
B. 西汉中后期,为团结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世家大族纷纷建立祠堂、宗庙,立碑纪念先祖功德,一时立碑之风盛行。
C. 墓志铭和墓碑文有渊源关系。墓志上“志”的内容和功用类似于墓碑文中的“序”,墓志上的“铭”也源于墓碑上的铭文。
D. 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和墓志都注重歌功颂德,但后者更重记事;就文采来说,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汉之前,用来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规制有严格的规定,身份低于诸侯而高于一般士的大夫,其规制可能是“两个木碑,两根绳索”。
B. 最初的墓志因仿照墓碑而制,所以是直立在墓内的,顶部也无盖;后世的墓志顶部加盖,形制基本定型,并且都转为平放在墓中。
C. 墓志包含很多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墓志,了解墓主的时代、身份,甚至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墓志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D. 东汉初期的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南朝宋的《刘怀民墓志》,北魏的《寇臻墓志》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描写杨贵妃貌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高度凝练地概括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阿房宫赋》中告诫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洵在《六国论》中比较了秦获得土地和诸侯失去土地的方式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不在战矣”的结论。
(5)《阿房宫赋》中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通过“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方枘圆凿不相合、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观点。
(2)李白《蜀道难》中直接点明剑阁易守难攻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3)《蜀相》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自勉。
(2)《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战士们已经准备好武器,要一起战斗的高昂激情。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作者借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建立统一大业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 。
(2)易水诀别时,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 ,______ 。
(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一句表现了客人的洞箫声让孀居之人不禁哭泣的效果。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登山临水而赋诗的情趣。
(2)身临天阔水远,秋霞绚丽的优美景色,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对大鹏鸟迁徙到南冥时的情形进行了夸张的描写,其中描写其击水和上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恨歌》一文中,描写杨玉环在蓬莱宫中日夜思念唐玄宗,以泪洗面,像梨花一样凄美、哀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怀嵩楼①新开南轩与群僚小饮
〔宋〕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②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怀嵩楼:此楼是唐代名相李德裕为滁州刺史时所建。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②会须:应当。
(1)此诗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鉴赏此诗尾联。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改)
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C.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D.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古代泛指德才出众的人,常与“小人”对举,与《论语》中“君子喻于义”中的“君子”意思相近。
B.汉献帝、唐昭宗:献帝,称呼的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的谥号;唐昭宗,称呼的是唐代皇帝李晔的庙号。
C.太庙是皇帝宗庙,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经皇帝批准也可被供奉在太庙。
D.《书》即《尚书》,儒家四书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先划清君子和小人的界限,紧接着剖析“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的道理,最后指出朋党与兴亡的关系。
B.乙文通过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先盛赞其成功,继而感叹他的迅速衰败,从而强调成败得失皆由人事的道理。
C.选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对比论证,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也使事理在正反两面的对比中显得更加明白清楚
D.选文均借前朝旧事劝谏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2)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5】历史总能给人以启迪,请简要概括两则选文在国家治理方面给予后人的启示。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长篇小说《不朽》里,描写过人类两种灵魂。
一种灵魂做的是“加法”。这种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希望与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好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
另一种灵魂做的是“减法”。这种人希望过那种不被他人关心关注、安静安宁的日子,总是试图削弱甚至消减与他人的联系,主动给自己的灵魂降噪,以期不被外界发现,记挂。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