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乌海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怜惜

    三径荒,松菊犹存。 就:快要

    B.感吾生之休 行:行动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处境艰难

    C.终军之弱冠 等:同于

    遥襟畅,逸兴遄飞。 甫:顿时

    D.请息交以绝 游:交往

    臣洗马,拜臣郎中。 除:清除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韩两国防务部门当日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宣布决定在驻韩美军部署“萨德”系统,将影响东北亚安全形势,导致地区安全格局发生重大调整。

    B.有网友认为,特朗普的对外经济政策是围绕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的,其若当选,与美国有着大额的贸易顺差的国家的贸易盈余将减少。

    C.2016年9月1日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开始正式施行,法律明确禁止的,是个人开展公开募捐,但不禁止个人求助。

    D.通过参与国家公祭日,我们不仅掌握了千真万确的史实,而且能够培养起真正热爱和平、守卫和平的认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是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所提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诗人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人论世”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进行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时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提出的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的观点。

    B.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却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诗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法”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3)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4)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5)____________________,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6)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7)_____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感叹东吴的楼台殿宇和孙权的风流气概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后,终是一去不复返了。

    (2)《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以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和一般人相比来阐述大小之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默写出下列横线处的句子。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 《逍遥游》中用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陈情表》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撞、山涧轰鸣的惊险场面。

    (2)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两句,借过去一派繁荣景色反衬今日一片荒凉的景象,令人感叹。

    (3)李密用“______________”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同时为《陈情表》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 9、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新时代中国青年承担历史使命、肩负时代责任,当百折不回,正如《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评价屈原文章看似平常浅近,实则博大深远。

    (3)贾谊的《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国只用了极小的代价,就让其他诸侯陷入窘迫不堪的境地。

    (4)战争是古诗常见的题材,这类诗歌,有的歌颂士兵为国捐躯的气节,如高适《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有的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如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满怀忧国之情警示朝廷,如刘克庄《贺新郎》中的“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野歌

    (唐)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

    D. 本诗前半首描写场景,后半首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太后,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滋甚。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召还,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由是罢知饶州。明年,夷简亦罢。元昊反,改陕西都转运使。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鄜、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帝皆用其议。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仲淹内刚外和,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灵乌灵乌。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虽死而告,为凶之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节选自范仲淹《灵乌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B.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C.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D.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即被推荐参加进士科考试,中选后按成绩等第进行录取则称为“举进士第”。

    B.崩,古代社会不同的人去世叫法不同,帝王或皇后去世叫“崩”,平民去世叫“卒”。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宋代的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主要协助宰相处理日常政务。

    D.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庙,文中老百姓借立生祠来表达对造福当地的范仲淹的感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乐善好施,生活节俭。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资助天下云游之人,并在里巷中设立义庄赡养族人;显贵后依然保持俭朴的作风,妻儿的衣食仅能自足。

    B.范仲淹施行德政,为民拥戴。江淮蝗旱大灾发生后,他开仓赈济灾民,禁止百姓祭祀;所到之处对百姓留有恩德,受到邠、庆百姓和归属羌人的称颂感念。

    C.范仲淹统兵机变,因势而谋。延州各寨大多陷落时,他聚兵分部操练,根据贼寇的多少轮流抵御;他没有盲从入境讨伐的诏命,而是据边境形势灵活应对。

    D.范仲淹恪守原则,心定意坚。他认为谏官不能决定执政大臣的任命,坚决拒绝朝廷参知政事的委任;自比灵乌,表明报答恩遇之心不会因他人议论而改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2)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

    【5】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工作性质各有不同,也各有利弊。公办单位、事业单位:相对稳定,退休金丰厚,但当下正规收入不太高,且条条框框多;一般私人企业单位:当下收入较高,但是加班加点是常有的再事,关键是不稳定,随时有失业的可能;自由职业:时间自由,合乎兴趣,没有种种约束,但是同样缺少保障,有各种风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此有着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你的职业规划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