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彼且奚适也
A.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B.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D. 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庄子•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晦朔”是说时间很短,其中“晦”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朔”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C.“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邺水”“临川”分别是指陶渊明、曹植、谢灵运。
D.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与田汉、郁达夫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
(选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不是一种简单形象,而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的碰撞、融合,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都很常见。
B.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心中之“意”到眼前关注之“象”再到依托载体之“言”,而艺术欣赏的过程与之相反。
C.南朝刘勰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意”与“象”融合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所以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
D.“意象”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因艺术家的感情而有感染力,意境中的形象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一种艺术语言被艺术家反映在艺术中。
B.意境之所以能引起强烈的美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无论优美景象还是崇高形象本身就富有诗意特征。
C.创作艺术作品,创设意境,必须经由用情感过滤芜杂来营构意象这一环节,才有了“情中景”。
D.郑板桥笔下的兰花无根无叶可以证明自然的特征和作者情感的特征是相统一的,且自然服从于情感。
【3】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
A.苏东坡的《江城子·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没有详细描摹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场面,却有一种无声之胜。
B.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C.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乡村日常生活图画。
D.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中“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仅仅运用四个简单的意象写出了青春萌动的少女眼里的美好春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为什么能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孔子注重将“思考”和“学习”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公孙丑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父母兄弟等亲属都会背叛他。
(3)《庄子·鹏之徙于南冥》中“________,______”两句是庄子引用《齐谐》这部书的记载,指出大鹏能够凭大风高飞。
5、情境默写。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4)《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
(5)《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6)《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7)《锦瑟》中诗人化用庄周、望帝两个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戚哀怨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天下人纷纷响应,蜂拥而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表明秦始皇命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从而起到震慑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4)《老子》四章中,告诉我们不失去为人之根本的人能长久,死而不朽的人能长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_________”一句则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一句,从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小石潭的流水声;“_________”一句,从视觉的角度直接描写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滕王阁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秋水秋空和秋景与孤鹜浑然一体。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①砧声②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御苑:皇家花苑,代指长安。②砧声:捣衣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B.“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 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C.颈联实写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D.尾联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2】尾联使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11、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完成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 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2. 篇末曾皙与孔子二人的对话存在不同的断句方式,除上面选文所用的方式之外,以下是另一种。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
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④“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从①到④可推断,说话者分别是:
A. 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B. 孔子 曾皙 孔子 曾皙
(2)不同的断句方式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②东晋大诗人陶潜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③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多位大家对如何读书,各有自己的见解,且在文学史上都卓有成就。你更认可谁的读书方法呢?请比较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要求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不得宿构,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