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德行提高了诋毁也随着来了。)
B. 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圯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却傲慢地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是秦始皇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的原因。)
C.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一向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的只见山高水清。想问当时战争情况,当年的人都早已不在了。)
D.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读书人活在世上,假如他的心中没有自得之乐,那么走到哪里他会不忧愁呢?假如他的心里坦然,不因为外物影响而影响心境,那么走到哪里他会不快乐呢?)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指标,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杭州宣言
余秋雨
杭州在成为南宋国都之前,迎来过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喜欢的苏东坡。他到这座城市里来的时候,也一点儿没显出旷世诗人的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位彻彻底底的水利工程师。
他不想在杭州写诗,偶尔写了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我看来算不得成功之作。苏东坡仅仅是随口吟过,根本不会放在心上。他忧郁的眼神,捕捉到了西湖的重大危机。西湖已经被葑草藻荇堙塞了一半,再过二十年,西湖将全然枯竭,不复存在。如果湖水枯竭,西湖与运河的水资源平衡将会失去,咸潮必将顺着钱塘江倒灌,咸潮带来的泥沙将会淤塞运河,而供给城市用水的“六井”也必将归于无用,市民受不了咸水之苦又必将逃散……那么,杭州也就成了一座废城。
面对这么恐怖的前景,再潇洒的苏东坡也潇洒不起来了。他上奏朝廷,多方筹集工程款项,制订周密的行为方案,开始了大规模的抢救工程:
第一,湖中湮塞之处已被人围而成田,下令全部废田还湖;
第二,深挖西湖湖底,规定中心部位不准养殖菱藕,以免湖底淤积;
第三,用挖出的葑泥筑一条跨湖长堤,堤中建造六座石桥使湖水流通,这就是“苏堤”。
杭州人谁都知道,这位总指挥叫苏东坡;但谁都忘了,这个苏东坡就是那个以华美辞章震撼了华夏历史的苏东坡!他曾经在长江边上感叹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现在,他在长江归结处所做的事业,一点也不逊色于那些豪杰。战火硝烟已被大浪淘尽,而杭州和西湖,却被他抢救出来,并长久地保留下来了。
苏东坡之后的杭州和西湖,容光焕发,仿佛只等着做国都了。至于真的做了国都,我就不想多说了。已有不少文字记载,无非是极度的繁华,极度的丰富,极度的奢侈,又加上极度的文雅。杭州由此被撑出了皇家气韵,西湖随之也妩媚得气宇轩昂。
先有生态而后有文化,这个道理,一直被杭州雄辩地演绎着。雄辩到,连最伟大的诗人来到这里也无心写诗,而是立即成了生态救护者。
更让我喜欢的是,连一些民间故事,也被杭州铺陈为动人景观。最惊人的当然是《白蛇传》里的白娘娘。杭州居然用一池清清亮亮的湖水,用一条宜雨宜雪的断桥,用一座坍而又建的雷峰塔来侍奉她。
她连人也不是,却愿意认认真真做一个人。她是妖,也是仙,因此什么事情都难不着她。但当她只想做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那就难了。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诘难。中国历史,两多一少:一是多妖,以及与此近似的魔、鬼、奸、逆;二是多仙,以及与此近似的神、圣、忠、贤。这两个群落看似界限森严却时时可以转换。少的是人,与妖与仙都不同的人。因此。白娘娘要站在人和非人的边缘上郑重告诉世间的人,人是什么。民间故事的这个构想,惊心动魄。
杭州似乎从一开始就知道了这个民间故事的伟大,愿意为它创制一个巨大的实景舞台。这个实景舞台永远不会拆卸,年年月月提醒人们:为什么人间这么值得留恋。像《白蛇传》的故事一样,杭州的要义是追求人间之美。人间之美的基础,是生态之美,尤其是自然生态之美。在杭州,如果离开了自然生态之美,什么文化都不成气象。
近年来杭州的城市建设者秉承这座城市的独特精魂,不找遥远的古代理由,不提空洞的文化口号,只是埋头疏浚西湖水源,一次次挖淤清污,把西湖的面积重新扩大到马可·波罗见到时的规模。重修完杨公堤,打理好新西潮,又开发了一个大大的西溪湿地。表达出杭州人在生态环境上的痴迷。
这一来,杭州就呈现出了一个贯通千年的人文宣言。这个宣言,曾经由钱缪亲自主导,由白居易、苏东坡参加起草,由白娘娘从旁润饰。又由今天的建设者们接笔续写。宣言的内容,很复杂,又很简单: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美丽,关于人间。
(有删改)
文本二:
“学者散文”的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他们也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例如余秋雨称自己为“票友”,陈平原则把写作短评当成“保持‘人间情怀’的特殊途径”。朱学勤有类似的说法:“左手写长线学术,管它春夏秋冬;右手写短线时论,不妨卷入今天。”对于许多类似的散文而言,引人注意的首先并不是叙述形式,而是所谈论的内容。但由于这些谈论结合了作者的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文字表达上的生动个性也随之显现出来。因此,这些学者的写作比较自由,反而为散文创作融进了一些新的因素。“学者散文”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这些散文随笔与“杂文”的不同之处是,它更关注的往往不是“识”,而是“情”与“理”。因而,有的批评家将之称为“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论干预’”。
(摘编自百度百科“学者散文”)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组织材料,写了苏东坡治理西湖、白娘娘眷恋杭州、近年来杭州城市建设者埋头治理西湖等内容。
B.对于民间传说《白蛇传》,文章称白娘子“连人也不是,却愿意认认真真做一个人”,借以说明她与杭州对人间的钟情,评点独到。
C.文本一选材兼顾历史与文学,说苏轼来杭州也无心写诗,意在说明治理前杭州生态环境十分恶劣,难以激发诗情。
D.文本一末尾才简洁地指出“宣言”为何,但宣言“贯通千年”的内涵。在前文苏东坡、白娘子等事例中早有铺垫。
【2】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睛后雨》,诗人此句借醉意写出了晴日里西湖水光的若隐若现。
B.杭州成为国都而更加繁华奢侈,北宋词人柳永《望海潮》一词中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便是佐证。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原词中意在感怀以曹操为代表的英雄,词人与曹操都曾临水作赋,颇有惺惺相惜之意。
D.“中国历史一是多妖,二是多仙”,二者“可以转换”,这在《西游记》的凡间与天庭两个世界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3】学界将八九十年代诞生的、作者主要是学者的一批散文称为“学者散文”。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学者散文”的特点。
【4】如欲以“一篇‘学者散文’”为题写一篇《杭州宣言》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强同学做导数题时用分离参数苦苦做不出答案,绝望时发现用构造函数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这不禁令人想到《游山西村》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列子御风而行情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除了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从声、色两方面写滔滔江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烟花三月下扬州”“人生只合扬州老”的华美诗句让扬州这座文化名城名扬古今。但是南宋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子,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2)《离骚》中屈原借佩戴香花美草来表示保持自己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正是家道衰落的表现,单枝独芽寡人一个,门庭衰败,连个童仆都没有。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望海潮》(东南形胜)词中“________________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动物比喻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典故影射现实,表现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已安心于异族统治的现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诗人感叹自己人生很短暂而世界万物却永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2)李密《陈情表》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家里家外缺少他人扶持帮助的孤弱。
(3)庄子《逍遥游》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宋荣子超脱世俗毁誉、我行我素的形象。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回家途中,表现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的句子:____,____。(《归去来兮辞》)
(2)描绘了作者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的句子是:____,____。(《归去来兮辞》)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4)表达自己不因年华流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句子是:____,____。(《滕王阁序》)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陶渊明也曾写道:“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
(3)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是“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极写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化,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金陵
卢纶①
圆月出高城,苍苍照水营。
江中正吹笛,楼上又无更。
洛下仍传箭②,关西欲进兵。
谁知五湖③外,诸将但争名。
(注)①卢纶,唐代诗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②传箭:传递令箭。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③五湖:吴越地区湖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通过圆月朗照、银辉漫洒之景,表现了金陵城的空旷、萧瑟、荒凉。
B.颔联以动衬静,夜已深沉,江中传来的笛声更能衬托出周围环境的清丽。
C.诗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却仍能使读者感受到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
D.整首诗围绕“夜泊金陵”这一事件展开,语言平实,行文脉络清晰可辨。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C.士大夫之族 族:类
D.余嘉其能行 嘉:赞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A.是故圣益圣
B.吾师道也
C.而耻学于师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对本文第②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正面指出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4】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新数据显示,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工具与广大手机用户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截至2015年8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接近10亿:全国手机网民中通过3G/4G上网的比例为85.7%;中国人均月流量达到340.8MB。
有人认为我们就这样被手机“绑架”了,有人认为手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有人认为手机不可缺,但不宜让它占有生活的主要空间,凡事要有度……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