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大兴安岭地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B.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C.客得之,以说吴王。

    D.故不慈不孝亡。

  • 2、下列文言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园日涉以成趣   B. 或棹孤舟

    C. 臣具以表闻   D. 奏流水以何惭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受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两个挑战。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也为了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让学生对汉字生爱恋、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记录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到目前为止,我国汉字教学仍将拼音作为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缺点显而易见。

    D.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进而实现以字养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当下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B.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观点,为证明那时对汉字产生怀疑的情况依然存在。

    C.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D.文章第五段在论证汉字教学可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时,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那么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持“汉字落后”“汉字难学”等观点的人,其思想根源是对于中华文化根基的怀疑。

    C.探索汉字教学新途径,既有益于国内的汉字教育,更有益于汉字在海外的广泛传播。

    D.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都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描写的内容虽然平常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运用排比手法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

  • 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二句,诗人说掩面哭泣是因为同情人民生活的多灾多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2)曹植曾发出“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的感慨,感叹岁月就像天地一样没有终点,而人的寿命之短就像早上的朝露。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下片中,柳永叹息从古到今的离别之哀,“多情自古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又将离别之意推进一层,更何况正在清秋冷落的时节,伤感之情更难以忍受。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表达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节操。

    (2)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认为要想做到“而无车马喧”就必然是:

    (3)李煜《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形象地写出愁绪绵绵不断的一句是:  

    (4) 《赤壁赋》中慨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当我们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能够感受到陶渊明“无官一身轻”的轻松。

    (3)《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该句亦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们视为千古绝唱。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妇姑荷箪食,____________。(《观刈麦》)

    (2)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

    (3)《春望》中,写诗人忧国思家,心情沉重,以致华发稀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在《逍遥游》中,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介绍背景,从分别到相逢已有十年之久,为下文的“惊”和“忆”做了铺垫。

    B.颈联前一句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描绘了倾诉别情的场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C.尾联以“明日”点出聚散匆匆;用“秋”点明了时令,又隐蕴着诗人伤别的情怀。

    D.全诗以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

    【2】本诗颔联描写颇有特色,请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下列小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上,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诸侯,有背义帝之约,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今大王诚能反其道: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汉王大喜,遂听信计。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文中加点字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追者谁何?   若:如果 B.诸将亡者以十   数:计算

    C.匹夫之勇耳   特:只是 D.项王虽霸天下而诸侯   臣:征服

    2文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伯杀人,臣

    A.信数与萧何语,何 B.今大王举而

    C.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秦者 D.闻信亡,不及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行军至南郑时,军中许多将士纷纷逃走。韩信揣度萧何屡次推荐自己,却终不能被重用,也逃离了大军。

    B.萧何认为刘邦若要图天下,必须要有韩信这样的人才。诸将易得,韩信难求。若挽留韩信,需拜他为大将。

    C.韩信认为项羽为人虽喑噁叱咤却是匹夫之勇;虽恭敬慈爱,却是妇人之仁。而刘邦则是素来对人轻慢无礼。

    D.刘邦入关废除苛法,约法三章,深得秦地百姓拥戴。而项羽则不得人心。因此韩信认为秦中地区唾手可得。

    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文中的“上”指的是________(写出姓名)。

    ②后人根据这段历史故事概括出一个典故,它是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希望厦门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习近平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

    为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厦门大学准备举办一个德育论坛,邀请部分中学校长参加。育才中学校长应邀参加此次论坛,请你以他的身份写一个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