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丽水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肤浅       纯粹       夸夸其谈       粗枝大页       化妆舞会

    B.恶耗       枷锁       不假思索       永葆生机       毛骨耸然

    C.通缉       蘸水       黯然失色       等闲视之       无动于衷

    D.编篡       惬意       明珠暗投       睡眼惺忪       刚建质朴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格言警句和诗词歌赋,都是劝人要奋发向上,淡泊名利,不要为了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蝇营狗苟地生活。

    B. 近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C. 儒道思想之争的结果使得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都秉持着这样的哲学:达则兼济天下,国计民生,悉装心底;穷则独善其身,瓜田李下,信步闲庭。

    D.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治大国若烹小鲜”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D.“大河无水小河干”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6小题)(6分)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2)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3)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其间旦暮闻何物? 。(白居易《琵琶行》)

    (6)积善成德,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7)空闻虎旅传宵柝, 。(李商隐《马嵬(其二)》)

    (8)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 5、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自我勉励。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里仁》)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_。(《大学之道》)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家齐而后国治,________________

    (3)不失其所者久,________________

    (4)复众人之所过,________________

    (5)迩之事父,远之事君。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示什么事物都有个限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东阳马生序》中,少年宋濂勤学好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他立侍在老师身边谦恭求教的情形。

    (3)《行路难》中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及感情的激荡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2)在《春江花月夜》中,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月光无处不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 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了事件,总领全诗:各联内容是诗人路过村庄时的所历所见。

    B.“春半”点明了时节,“南阳西”点明了地点,“过”字照应了题目中的“行”。

    C.第六句的“窥”字,生动表现了红裙女子看见披蓑唱歌的牧牛儿时的羞涩。

    D.尾联写诗人进入农家暂憩,“馈鸡黍”表现出了村中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颔联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谘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蕴乃受命。初,中书郎郗超自以其父愔位遇应在谢安之右,而安入掌机权,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弊陋,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愔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B.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C.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D.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和“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B.“王蕴让徐州”和“其闻道也先乎吾”(《师说》)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C.“是以之”和“其真不马也”(《马说》)两句中的“知”字含义相同。

    D.“为俭陋”和“盖追先帝之遇”(《出师表》)两句中的“殊”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蕴对于让自己接任徐州事务很不满,坚持辞让,但谢安认为他不应过分看轻自己,力劝王蕴,于是王蕴接受了任命。

    B.郗超听说谢安举荐了自己的侄子谢玄接受朝廷的诏命,他对谢安大加赞赏,认为谢安非常贤明,能做到“举贤不避亲”。

    C.谢安认为简陋的宫室会让后人认为住在这里的人无能,想要增修宫室,但一直到王彪之去世,谢安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D.郗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悲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郗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

    (2)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

    【5】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光荏苒,你正在时代的巨变中走向成人。这一路,你一定经历了太多的不确定,但要走向成熟,唯有确定的可以引领你前进;这一路,你或许见证了时代太多的变化,但要走向成人,最可贵的却是把握和追寻不变。时代的大变局中我们必须在不确定中把握确定;走向成人的路上,我们需要在万变中把握不变:纵观古今中外各种风云际会中太多的人和事都向我们讲述着这朴素的真理。

    对此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综合材料以“变与不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