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温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C.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2、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把思念托付给明月,让那皎洁的月光带着问候飞向那身处远方的亲人。

    B.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固然喜欢独处的生活,但是也不拒绝来客,今有好友来访,心中也是满心喜悦。

    C. 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暮色降临,月光浮起,微霜点点,远行之人投进旅店,以缓解那行路的颠簸、前程的忐忑。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既叹国又叹自身遭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概括秦王朝的暴政让百姓生活在压抑之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当人们漫步秦淮河畔的乌衣巷中,除了会想起“乌衣巷口夕阳斜”,还会在这“__________________”中想起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

  • 5、理解型默写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来渲染惊险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结束后,诗人以水面四周环境的安静来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的晚霞、同样的日落,对于气宇轩昂的王勃来说,那是________(《滕王阁序》),秋水与长天连成一片的美丽景色;对于辞官归园的陶渊明来说,日光暗淡,即将落山,他流连不忍离去,只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2)《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分得清荣辱,对于称赞和诽谤,他也没有在意,可在庄子看来,他仍然没有能够达到逍遥的境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李密在《陈情表》中认为,尽管自己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尽管自己的身份十分卑贱低微,但晋武帝对自己却是仍然________________。所以,李密对他是极具感激之意。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题必做)

    (1)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食桑葚。(《氓》)

    (2)《登高》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4)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5)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人墓碑记》)

  • 8、按要求填空。

    (1)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

    (3)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5)《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巧用典故感叹世无知己,胸怀无人理解的苦闷。

    (6)《屈原列传》中,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之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泰伯》中“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两句表达了士人担负社会责任的坚定与决绝,《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 《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黜,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菌类植物和蝉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写蜀地杜鹃月夜悲鸣的凄凉之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对下面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词第一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作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及自己被翠竹围护的居所。

    B. 第二句中,“蝉”“草”“池塘”等景物的描写,烘托了一处美景以及一种田园野趣。

    C. “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D.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黄昏时分,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漫步。

    2解释“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两句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词体现出当时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注释)①秫谷:黍米。可酿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职,少日自解归       堪:忍受,禁得起

    B.素简贵,不事上官         私:暗地里

    C.既绝州郡               觐:拜见

    D.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陶潜不受世俗羁绊的一组是(    )

    ①征著作郎,不就 ②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③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⑤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⑥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为了有隐居之资,应对年老家贫的尴尬局面,做了州祭酒,但不堪吏职,不久便自解归,躬耕自资,又得了病,执事者便让他当了彭泽县令。

    B.陶潜担任彭泽县令时,郡里派遣督邮到县里来,别人告诉他应当束好腰带去拜见督邮,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便解印而去。

    C.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都表现了陶渊明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D.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2)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个巡防队员在商场门口巡逻,看到两名穿着时尚的女子,其中一名女子手机露出裤后兜三分之一,于是喊住两名女子说,商场人多注意防范。但两名女子听到劝告,反而向巡防队员翻了白眼往前走说:“真是多管闲事,我想装哪就装哪,还真当自己是警察了。“巡防队员听后无语。不久,这两名女子急匆匆找到巡防队员,其中一名女子哭着说,手机丢了,求求你们帮忙找找,这是我攒了两个月工资刚买的苹果手机,真后悔没听你们的话,应该把手机放包里。巡防队员一边安慰女子,一边把手机借给她打电话报警。此事经记者报道后,引起网友争议。有人责骂女子不识好歹,有人安慰受到无理指责的巡防队员,有人认为需要时刻提高出防范意识,有人说提高文明素养刻不容缓……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