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晋城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用牛羊猪为太牢,以牛羊为少牢,不同的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规格也不同。

    B. 萧墙是指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它的作用是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臣子进宫朝觐君王要先经过萧墙,孔子说的“祸起萧墙之内”就是指祸害从内部开始。

    C.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如张衡属大夫,故说“永和四年卒”。

    D. 丁内艰”是指母亲或祖母去世,暂时辞官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 2、先秦诸子召开一场学术思想座谈会,请依据甲、乙、丙三则发言内容,推断依序应是何人的主张?(  )

    甲:人与人之间,即使亲如父子,也不可能不讲利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好行为给予奖赏,坏行为给予惩处,就是最合乎人性的管理方式。

    乙:人之所以向善,必须靠后天的努力修为。因此,接受教育、从事学习,乃是当务之急。对于莘莘学子而言,好的老师、好的教本是不可或缺的;正犹如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外在的一套礼法规范也是必要的。

    丙:许多人并不了解,人只不过是自然大化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性善”、“性恶”其实是无谓的争论。面对当前的昏浊乱世,重点是怎样能活得自在啊!做人只要随顺本性,因任自然,就能无所成心地快意遨游,融入天地不言的大美之中。

    A.韩非子/孟子/老子

    B.孔子/荀子/老子

    C.韩非子/荀子/庄子

    D.孔子/孟子/庄子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1月10日在京发布。调查显示:2016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57亿,超过总人口的1/6。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指出,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征。”

    空间的“高度集聚”是怎样的?比如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比如沿海城市成热门选择,这就会让“不平衡”三个字呼之欲出了。陆铭将此形容为“统一、效率、平衡”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国家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每个人都有选择权,资源自由流动;而人们在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时,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益,有一个效率追求。在‘统一’和‘效率’都实现的情况下,空间的配置一定是高度不均衡的,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平衡’。”他甚至断言,如果要同时追求统一、效率和经济活动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是“不可能!”

    (摘自澎湃新闻网《中国城市化问题: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2017年1-月2日)

    材料二  (本报讯(记者卫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日前在京发布。该《报告》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为重点,分专题对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生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政策。《报告》指出,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2016年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57亿,超过总人口的l/6,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中商情报网讯》2016年10月20日01版)

    材料三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指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千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形成一个多元异质、丰富多样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结构。这对青年们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然而,随着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北上广也日益暴露出“大都市陷阱”的一面: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距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等等。在北上广谋求发展的全国各地青年经常处在一个“向下的青春”“摇摆的青春”和“放逐的青春”的迷茫旋涡里。

      (摘自2016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口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一个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到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最后遭遇失败,两手空空地回来,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事实上,到大城市去,到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的地方去,是每一个时代的永恒主题。

    在今天的中国,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里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一者,大城市也有熟人规则、也有拼爹窘境,但就像不少求职过的大学生说的,在不少二、三线乃至不入“线”的城市,“关系”更像硬通货、更容易升值。二者,在2010年的时候,“逃离北上广”就成了年度热词。人人控诉高房价之祸,铺陈着梦幻田园般的归隐生活。只是躲过了高房价,却完全找不到现代生活的节奏。三者,市场是一个动态平衡机制,人力资源流动带来生产的压力,自然会带动劳动者劳动价值的升高。

      (摘自光明网《别鼓动年轻人“逃离北上广”》,2016年9月10日)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材料一侧重探讨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材料二侧重对报告内容的介绍。

    B. 材料一侧重于介绍学者对人口流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所形成的学术观点,而材料二侧重从客观数据的角度介绍人口流动的特点。

    C. 材料一重点在探讨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材料二重点在说明社会卫生保障方面的现状。

    D. 材料一的调查数据主要来自专家方面,材料二的数据主要来自社会调查。

    2阅读以上几则材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人口流动趋势的总体情况相同: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

    B. 在数据使用方面,材料一指出截止到2016年末全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57亿,而材料二还将2015年的情况与2013年做了对比。

    C. 以上几则材料均指出了我国的流动人口基本为青年人,也是主要的劳动力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对国家经济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

    D. 材料一、二侧重于对流动事实的列举和分析,材料三、四主要是分析了人口流动现状的利与弊,引发我们对当下人口问题的思考。

    E. 材料四中指出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那里有平等竞争的机制,“逃离北上广”主要也是因为这些机制的渐渐丧失。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外地青年选择在北上广谋求发展会遭遇哪些压力或困扰。材料四对鼓动青年离开北上广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3)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布谷等,是古诗文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一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_______”一句都用到了这个意象。

    (4)韩愈《师说》中紧承“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并与之形成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朝廷和家庭两个角度写出了太学生求学时优越的物质条件。

  • 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3)《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亦有命,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2)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______,惟有幽人夜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垆边人似月,______。(韦庄《菩萨蛮(其二)》)

    (6)野哭几家闻战伐,______。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杜甫《阁夜》)

    (7)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8)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9)鸟雀呼晴,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1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4)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_____________________,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

    (5)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子偕作。(《无衣》)

    (6)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士人要担当大任,就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2)在《礼记·大学》中,阐述无论是君主还是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 9、名句名篇默写

    (1)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洋溢着浓厚的、古朴的乡村气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忆昔

    陆游

    忆昔梁州①夜枕戈,东归如此壮心何!

    蹉跎已失邯郸步,悲壮空传敕勒歌。

    今日扁舟钓烟水,当时重铠渡冰河。

    自怜一觉寒窗梦,尚想浯溪石②可磨。

    [注]①梁州,治所在南郑。乾道八年(1172),陆游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赴南郑(汉中)襄赞军务,遂在当时的抗金重地南郑过了一段令他毕生难忘的军旅生活。②浯溪石,唐代元结作《大唐中兴颂》,铭刻在浯溪旁的石崖上,以歌颂肃宗的功德。后遂泛称铭刻勋绩的碑石为“浯溪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回忆当年东归后的军旅生活,充满了对抗金岁月的眷恋。

    B.“邯郸步”“夜枕戈”化用成语典故,显示了今昔生活境遇的迥异。

    C.颈联中的“冰河”与“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中的“冰河”内涵接近。

    D.尾联中诗人以梦中刻石纪功的美好梦想反衬壮志难酬的残酷现实。

    【2】有人说,陆游这首诗体现了痛彻激烈的情感倾向。请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和词汇运用的角度对此作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我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

    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数日,拜枢密副使;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B.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C.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D.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使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墓: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B.权:古代表官职调动的术语,和文中出现的“除、迁、拜”一样,都表示升官。

    C.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后用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D.尚书:魏晋时为宰相之任,宋代非实职,清朝六部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事亲孝顺,事君忠诚。因父母年老而辞职;为国家长远计,冒着被国君怀疑的风险,建言早立太子。

    B.包拯为人仁厚,爱民如子。上奏朝廷,停止竹索和木材的摊派;打开官府正门,让百姓能到他面前伸冤。

    C.包拯为官清廉,明察秋毫。曾郑重告诫包氏后人,如有贪赃枉法者,生不能回包氏门,死不能入包家坟。

    D.包拯锐意进取,改革旧制。曾请求废除扰民的按察使一职,建议和平时屯兵于内地,毁弃了造成京师大水的堵塞的旧河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5】文中提到,京城有人把包拯称作“阎罗包老”,请简要说明其原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清】曾国藩

    做一个真正勇敢无畏的人。——【美】林肯

    请综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