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南京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B.《孟子》和《论语》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C.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家”;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国”;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D.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等方面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李商隐、杜牧是唐朝诗人,二人被称为小“李杜”,大“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司马迁。

    C.《创造宣言》是一篇演讲词,作者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他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D.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证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分析

    孙和平

    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而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才能充分认识其规律和内涵。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不仅可以更为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也对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最深,唯有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才能深刻理解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大概有明伦说、成人说等,而这些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②“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明人伦,即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之意。孟子认为,人伦有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代传统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使人懂得五伦,懂得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去分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无疑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所以,在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而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正是理解传统教育中的教育目标的关钮。

    因此,正是在这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全面发展,不是对自由、平等、民主与人权的追求,个体也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培养更多体现在伦理道德培养上,集中在等级、专制、集权等服从大一统价值观念上,强调群体价值,这也是与中国文化的宗法集体主义和伦理类型相契合的。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中突出明人伦,则为顺理成章之事。成人说,即立足于的成长,是中国古代关于传统教育目的又一重要论述。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以培养君子”“圣贤为目标,道家以培养真人”“圣人”“仙人为弟子标准,佛家以培养菩萨”“这样高境界的人为教育目标,这些都共同揭示了当时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宋代大儒朱熹更是把圣贤作为最终目的,认为凡人必须以圣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智者们所设计的母语教育,都以君子”“贤人”“圣人为培养目标。(节选自《人民论坛》)

    1下列关于古代传统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它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最深;因此要深刻理解它就必须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

    B.古代传统教育目的大概是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立足于的成长等;一定程度上说,这些教育目的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C.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以及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D.古代传统教育目的从本质上说就是使人懂得五伦以及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它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B.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如果离开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去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就不可能充分地认识它的规律以及内涵。

    C.孟子认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五个方面,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突出明人伦则顺理成章。

    D.百家争鸣时代,儒家培养君子圣贤,道家培养真人”“圣人仙人,佛家培养菩萨这样高境界的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对推动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影响。

    B诗书教化是儒家的思想核心。站在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深刻影响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以及价值取向。

    C.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本质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一个血统传下的文化,以此为出发点便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

    D.百家争鸣时代,传统教育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朱熹认为人要以圣贤为奋斗目标,因此他把培养圣贤作为终极目标。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从智慧、仁义、勇敢三个角度阐述君子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礼记·大学》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知道要达到“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

    (5)《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从而承担责任,践行使命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 (《夜归鹿门歌》)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月浮。(《登岳阳楼》)

    (4)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__。(《菩萨蛮》)

    (5)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同过往行人的情景。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利用远古传说中的古蜀国,来表明蜀道开辟之久远。

    (3)《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7、(1)庄子在《逍遥游》中,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来比喻因为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过去的错误选择虽不可挽回、但未来还可补救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自己辞官归田途中内心的喜悦与轻松。

    (5)《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6)《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登阁远望所见到的壮美山川。

    (3)《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表达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渴望积极用世,不被金钱所驱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其二)

    苏轼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注]①宋神宗熙宁六年,苏轼奉命前往常州、润州。当年除夕之夜宿于常州城外运河边,于是作诗二首。②古俗,正月初一,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外放已三年,感叹自己恐将终生谪居在外,奔走于宦途中。

    B.第三句勾勒出年老的心境:人老了,易伤感于年华流逝,所以不想去看新的年历。

    C.辟邪的桃符一年一换,诗人准备学写旧桃符,表明他有抛却不如意的仕途的打算。

    D.颈联中将过去的青春美好和当前的容颜衰老相对比,流露出诗人历经沧桑的痛苦。

    【2】这首诗的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悠然亭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娼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选自《明清散文》)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公于此山:太阳

    B. 亭其中 :建造

    C. 杰特有为之才 :自豪

    D. 况见闻闻者也 :看

    2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B. 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C. 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D. 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嘉靖”是明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 鞍山之阳、娄水之阴是指鞍山的南面,娄水的北面。

    C. “靖节”是陶渊明的谥号,是他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以盖棺论定。

    D. “僭”指超越身分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在这里表示自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 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

    C. 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与泰山的大石无异,因此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D. 庄子认为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萆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 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

    (2)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中有一个情节,香菱向黛玉拜师学诗,黛玉开导香菱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让香菱明白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的道理,接着黛玉还进一步指出不以词害意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安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黛玉的一番点拨可谓给香菱打开了学习诗词的大门。

    以上材料中,黛玉提出作诗“立意为要、修饰次之、规矩最末”的观点,不仅适用于诗歌创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启示作用,请你结合新时代青年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人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