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辇来于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 文:文章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本:根本
D.譬如为山 为:堆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蚂蚁
赵淑萍
货卸完了,拉着空车明显轻松不少。他又经过那个小屋,但是,小屋门已上锁。木门上有一群蚂蚁在爬,密密地,爬得那么欢。他感到惆怅。同时,暗暗怨恨起自己的父亲,明知道那么远,却要他去受那份罪,还不如一个外人。
学校危房改造,要重新装修。废弃的木板,由造房子的工程队收购,送货的钱则另算。父亲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想不想赚钱买书?”父亲问他。他当然愿意。12岁时,奶奶中风躺在了床上。父母都是老师,晚上经常要在学校办公。于是,父亲特地给他写了一封信,意思是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奶奶,让他放学以后少出去玩,尽量陪在奶奶身边。“爷爷在爸爸8岁时就没了。长辈中,奶奶是爸爸唯一的亲人了。你能不能替我们尽一点儿孝心,做一点儿事?”于是,他听父亲的话,经常给奶奶翻身,还帮奶奶洗衣服。但是,酷爱看书的他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就是星期六可以进学校图书室去看书。秉公无私的父亲唯一一次破了例,每个星期六都拿来图书室的钥匙。
也就是那时,他染上了“书瘾”。一星期一次,总觉得看不够,他好想拥有自己的书。可那个年代,大家的家境都不怎么样。经常有乡亲来向父亲借钱。父亲或多或少,从不让他们空手回去。一个月的工资,没到月底就被借光了,常常捉襟见肘。
天刚蒙蒙亮,他拉着一车的木板去送货。他读初二,个子已经很高了,俨然一个小大人。父亲说目的地是一个叫“红联”的地方,并告诉他,走了大路,看到山时,就沿着山路一直往西走,出了山又是大路,在大路上问一下路人,就能到达目的地。路就这么一条,不会迷路的。他拉着手拉车,没走几公里就气喘吁吁。他咬着牙一直往前拉。可是,这条山路好像无穷无尽,肚子咕咕作响,他实在拉不动了。这时,来了一个看山人,帮他推了上去。一问,知道他要去“红联”,说:“小阿弟,还有很远的路,你一定饿了吧?不如先在我这里吃点饭,吃饱后有了力气再上路。”于是,他跟着看山人来到一间小茅屋。屋子里很简陋,只有一张小床、一张桌子和几把自己做的椅子。看山人又是打水让他洗脸,又是忙着做饭,并拿出咸菜、咸肉和咸笋。这咸肉,看山人自己一块不吃,都夹给了他。他连吃了三碗。那顿饭真香啊,他从来没吃得这么香过。后来,看山人又帮他推车,翻过三个起伏的小山坡才回去。晚上7点,他终于到了目的地,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大钱”——16元。天黑的时候,他不敢进山,就在附近的野地里,搬了些稻草露宿了一夜。第二天,回来时路过看山人的小屋,门已上了锁。
回来后好几天,他都不理父亲。
后来,一天夜晚,有个老师来叫父亲。原来,有个学生是孤儿,是父亲捐助了学费让他读书。这学生得了中耳炎,耳朵流脓,突发高烧,很危险。父亲二话不说就往学校赶。父亲背着这学生,走了七八里路到镇里。镇里医生说医治不了,得送县城。当时没有公交车,父亲就租了一条船,和船老大一起,连夜摇船摇到县城……学生转危为安。父亲回来了,眼睛布满血丝,一挨床就睡着了。看着父亲消痩的脸,他突然想起了那个看山人,看着看着,父亲和那个看山人的脸竟重叠在一起了。他原谅了父亲。
那顿饭,香得他终生难忘。那位看山人,也一直印在他心里。他记得看山人放柴刀的套子上有个“何”字,成年后的他也曾去大山附近的何家村打听,但都没打听到。这位看山人很可能孤身一人,很可能是最穷的人,但是,那天看山人却拿出了他的所有来招待一个陌生人。
现在,他是江城最大的一家书店的老总,而父亲也退休了,住在江城。父亲退休后的待遇很好,劳碌惯了的父亲,总觉得日子过得太闲适。一个周末,他和几位老友相聚茶馆,言谈甚欢。他想,小区里有很多老人,如果大家经常在一起聊聊天,说说新闻,那该多好。于是,他决定在社区里成立一个爱心组织“老年互访团”,把老年人凑在一起,目的是互访互帮,情感互动。
后来,加入互访团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老人,还有很多青年志愿者。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人了,想组建起一个志愿者团队。取什么名字呢?
他想起了那个叫“红联”的地方,想起那扇锁着的门,门上密密地爬着一群蚂蚁。“叫红蚂蚁吧。”他说。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木门上有一群蚂蚁在爬,密密地,爬得那么欢”,意在与“他”的惆怅形成对比,引出下文父亲让“他”拉木板挣钱一事。
B.文中类似“小屋门已上锁”这样的描述前后出现了多次,作者这样安排旨在强调“他”想再次见到看山人,而又不得见的遗憾之情。
C.文章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父亲正直严格、乐于助人、尽职尽责的特点。
D.前文写“他”喜欢读书以及为买书而拉木板赚钱的经历,为“他”后来成为书店老总埋下伏笔,揭示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主题。
【2】“看山人”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为什么以“红蚂蚁”作为志愿者团队的名字?请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氓》中__,__。两句运用比兴的手法,以枯黄的桑叶来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生动地展示出女主人公随岁月流逝而容颜老去的形象。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
(3)《醉翁亭记》中描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其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山中早晚不同的画面。
(4)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5)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琵琶女在我们的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7)苏轼《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两句既包含望月怀人的思念,又寄托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8)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方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9)《观沧海》中描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景象的句子是__,__。
(10)屈原在《离骚》中将自己与众小人政见的不同比喻成“方圆”,从而表明与那些小人没有调和余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四)》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宿命论观点解释了社会与人生的错位,并渴望借此求得解脱。
(2)《朝天子·咏喇叭》中作者描写劳动人民在阉党的喇叭声中家破人亡、鸡飞狗跳的事实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4)《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项脊轩志》结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庭中的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___。
(6)《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从而打消了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8)《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主席说:人民是创作的源泉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如《赤壁赋》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源泉。
(2)李白《蜀道难》善于运用神话和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到了远古的蜀王;“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到了羲和驾驶的太阳神的车子。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的动作和神态来衬托蜀道的高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怀古迹》(其三)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乐声冷涩。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云卿知卫州
司马光
汗简①成新令,褰帷刺剧州②。
韦平③家法在,邵杜④治声优。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⑤。
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注]①汗简:意同汗青,青竹烤干以写简。②剧州,政务繁重的州。③韦平,西汉韦贤、韦玄成与平当、平晏父子的并称。韦、平父子相继为相,世所推重。④邵杜,两位有政绩的地方官的姓氏。⑤帝邱,濮阳古称帝丘,曾经是卫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汗简喻指多年的寒窗苦读,好友云卿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出人头地成为知州。
B.褰帷意为掀开车上围幔,写好友云卿要到卫州赴任,可以想象赴任后必定公务繁忙。
C.好友读完这首诗,能了解到关于卫州的自然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州貌繁荣等信息。
D.尾联含作者与友人的约定,三年任期后,重叙友情,流露出离别的伤感,引人共鸣。
【2】中间两联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种树郭橐驼传
唐·柳宗元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乙)
伐树记
宋·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①。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注】①典出《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B.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C.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D.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缕,双股搓合的线,可泛指线状物,古有“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之说。
B.飧饔,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饔分别指早餐和晚餐,后引申为吃饭。
C.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分为游记、碑记、杂记、记事等,乙文属于杂记。
D.堂,古代住宅的一部分,是祭祀、接待宾客的地方,后面是室,室的两旁是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乙文针对树的“伐”与“生”,借客人对庄周之言的论述,显示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B.两文均有存疑答疑的过程:甲文因郭橐驼种树无不活和他植者莫能如而让人生疑,后郭橐驼答疑;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后客人答疑。
C.甲文对比特色鲜明,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效果的对比、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等;乙文叙事脉络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反问句式有力,结尾句耐人寻味。
D.两文均有寓言性质:甲文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乙文通过具体的小事推而广之,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5】两文认为种树和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2、完成作文。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阿尔贝·加缪《鼠疫》)
加缪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想?结合所思所阅,自拟题目,为文一篇:800字左右,议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