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嘉兴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谢后世人,之慎勿忘(告诫)

    B. 壶觞以自酌(举,拿)

    C. 景公召而之曰(列举)

    D. 壬戌之秋,七月既(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是(  )

    A.如姬父为人所杀

    B.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

    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

    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

    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

    【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燕歌行》中,突出边关军情紧急、敌人来势凶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绿云扰扰, 。(杜牧《阿房宫赋》)

    (2)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4)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余嘉其能行古道, 。(韩愈《师说》)

    (6)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7)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论语》)

    (8)民为贵, ,君为轻。(《孟子》)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④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李密《陈情表》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____________;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⑥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7、默写。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2)《周易》中称:“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与《〈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3)《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参透了人生更迭,江月永恒的哲理句是“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商隐《锦瑟》中表现作者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

    (2)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3) 白居易《琵琶行》中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季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两句,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果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2)“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古诗词中,一轮圆月能透尽人心思。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用“云中谁寄锦书来?________________”将这一情境表达了出来。

    (3)《登岳阳楼》描写洞庭的浩濣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减字木兰花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

    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

    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本词作者姓名不详,据记载,南宋嘉定末年,金兵南犯,掳走大批淮上妇女,其中一女子在被掳北去的途中写下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的上片,“隐隐”“悠悠”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淮山、淮水的特点,也极为巧妙地表达了词人此刻的心情。

    B. 词的下片,开头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进一步的具体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

    C. “有泪无言”四个字,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女性形象,她的一腔悲愤无处倾诉,只能默默饮泣。

    D. “对晚春”三个字透露出词人的伤春悲己之情,春光流逝与个人的悲苦命运相交织,更显得哀婉沉痛。

    E. 这首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晓畅自然,清新秾丽,具有民歌特色。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饱含血泪、感人至深。

    2本词上片连用几个数词“千”“万”,极富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后面小题。

    赵挺之字正夫,密州诸城人。进士上第。熙宁建学,选教授登、棣二州,通判德州。哲宗即位,赐士 卒缗钱,郡守贪耄不时给,卒怒噪,持白梃突入府,守趋避,左右尽走。挺之坐堂上,呼问状,立发库钱, 而治其为首者,众即定。魏境河屡决,议者欲徙宗城县。转运使檄挺之往视,挺之云:“县距.高原千岁矣, 水未尝犯。今所迁不如旧,必为民害。”使者卒徙之,财二年,河果坏新城,漂居民略尽。

    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初,挺之在德州,希意行市易法①。黄庭坚监德安镇,谓镇小 民贫,不堪诛求。及召试,苏轼曰:“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至是,劾奏轼草麻有云“民 亦劳止”,以为诽谤先帝。既而坐不论蔡确,通判徐州,俄知楚州。

    入为国子司业,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 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徽宗立,为礼部侍郎。曾布以使事联职,知禁中密指,谕使建议绍述②,于是挺之排击元祐诸人③不遗 力。时蔡京独相,帝谋置右辅,京力荐挺之,遂拜尚书右仆射。

    既相,与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以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留京师。乞 归 青 州 将 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 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进 仍为 右仆射。京在崇宁初,首兴边事,用兵连年不息。帝临朝,语大臣曰:“朝廷不可与四夷生隙.,隙一开,

    祸拏不解,兵民肝脑涂地,岂人主爱民恤物意哉!”挺之退谓同列曰:“上志在息兵,吾曹所宜将顺。” 已而京复相,挺之仍以大学士使佑神观。未几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曰清宪。

    (选自《宋史·赵挺之传》,有删改)

    注 :①市易法:新法的内容之一。②绍述,继承。这里特指对宋神宗所实行新法的继承。③元祐诸人:反对新 法的一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县距.高原千岁矣 距:远离

    B. 朝廷不可与四夷生隙 隙:怨恨

    C. 权.吏部侍郎 权:暂时代理

    D. 赠.司徒 赠:赐予死者荣誉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 进/

    B. 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 进/

    C. 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 进/

    D. 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挺之思虑缜密,甚有见地。人们提议迁走宗城县以防黄河决堤,挺之却提出迁去新城反而不好,意见 没有被采纳。两年后黄河破坏新城,证明他判断正确。

    B. 赵挺之揆度圣情,顺意而为。他在曾布授意下了解到皇帝想继承新法,就不遗余力打击元祐党人。皇帝 想与四夷和平相处,他就劝同僚要懂得顺应皇帝之意。

    C. 赵挺之器量狭小,斤斤计较。他在德州做官时,曾经遭到黄庭坚和苏轼的抨击,任监察御史之后,他就 告发苏轼,指出苏轼所拟文书之中有诽谤先帝的内容。

    D. 赵挺之官至宰辅,颇受信任。他在蔡京推荐下拜相,任相后却和蔡京争权,多次向皇帝陈说蔡京之恶。 为远离蔡京他请辞宰相之位,获允,但仍被留在京师。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贪耄不时给,卒怒噪,持白梃突入府,守趋避,左右尽走。

    (2)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孙中山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习近平

    “天下事莫不成于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方针。本学期,育才高中文学社拟举办一个以“我的人才观”为主题的座谈会,现邀请你作为与会嘉宾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