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吕梁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因为临时有事,我未能去车站为他们送行,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朋友失约,至今一直耿耿于怀

    ②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③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不绝如缕,显示出各界对中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

    ④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⑤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纸上谈兵,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也不容易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⑥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望尘莫及的“牙膏”:宇航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 2、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A.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踞以骂

    B. 越国以

    C. 白衣冠以送之

    D. 范增数项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下列各题。

    虚和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这可以分成两派来讲。一派是孔孟,一派是老庄。老庄认为虚比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儒家思想则从实出发,如孔子讲“文质彬彬”,一方面内部结构好,一方面外部表现好。孟子也说:“充实之谓美。”但是孔、孟也并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只能体会,只能欣赏,不能解说,不能摹仿,谓之神。所以孟子与老庄并不矛盾。他们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

    世界是变的,而变的世界对我们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中国画是线条,线条之间就是空白。石涛的巨幅画《搜尽奇峰打草稿》(故宫藏),越满越觉得虚灵动荡,富有生命,这是中国画的高妙处。

    以上是虚实问题的一个方面,即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虚实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 宋人范文《对床夜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惟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清人笪重光《画筌》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这些话也是对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

    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天慵庵随笔》)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须有新的东西、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表现,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与意境》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虚和实的关系要“主观和客观结合的”一项是

    A.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写“行者”“少年”“耕者”等人见到罗敷分别“下担捋髭须”“ 著绡头” “忘其犁”都是实写,没有直接写出的罗敷的美貌就是虚写。

    B. 《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既是描写祠堂内的景物,也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怀念。表面上是写景,骨子里却是抒情。

    C. 《考工记》中介绍,木匠做大鼓的架子时,在鼓的下面雕刻虎、豹等,人听到鼓声时,又看到虎、豹的形状,就好像是听到虎豹在吼叫一样。视听结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 姜夔的《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写经过的是扬州曾经繁华的十里长街,可眼前却尽是凄凉的“荠麦青青”,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虚和实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人们对此的看法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分成两派:一派以孔孟为代表,一派以老庄为代表。

    B. 老子的“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说明世界是变的,变的世界表现在生灭、虚实、万物流动、运化等方面。

    C. “化景物为情思”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等句子说明艺术只要通过对形象逼真的刻画就可表现其内在的精神。

    D. 艺术家创造的境界来自客观世界但又有别于客观世界,境界无论大小,但都要有新的东西、体会、看法和表现,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才能流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虚和实的问题,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要从实出发,最终达到神妙的境界,即由实到虚。

    B. 中国画充分体现了虚实问题,线条本身是实,线条之间就是虚,并且画中的虚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 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就是虚实结合的世界,那么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要主客观相结合,化景物为情思。

    D. 艺术是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的一种创造,艺术要能够化实为虚,才有无穷无尽的意味和境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要有忧患意识,指出如果“_______________”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危险了。

    (2)《念双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为子贡解释“恕”的含义。

    (2)物有本末,_______,知所先后,则近道也(《礼记·大学》)

    (3)________,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4)李白《将进酒》说:“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 6、补写不列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达自己回家途中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借兵器来侧面表现边塞酷寒天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2)岩雇松径长寂廖,____________。(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3)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蜀相》一诗中,杜甫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惊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熔铸成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

    (5)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去来兮辞》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上滕王阁远望所看到的山川景象。

    (2)“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阐述了何为“小年”。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句写到屈原的父亲为其所取的名字,既包含了父亲的期许,也表现了作者的自信。

    (2)李密《陈情表》中写自己面对晋朝的提拔任用,“_____”,可是祖母的病情一天天地沉重;“______”,然而向上申诉不被许可。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4)杜甫的《蜀相》“_________”句歌颂了诸葛亮的先后辅助刘备与刘禅的功业,“________”则叙写了作者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

    (5)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两句写要描绘西湖风景回到朝廷夸耀杭州的美景,委婉称扬孙何因政绩卓异将入朝执政。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前两句写卖松人到长安卖松树,虽然是求利,但是心思独特。

    B. 第三句中的“寒涧”两字写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艰苦,为下文的“瘦叶几经雪”做铺垫。

    C. 卖松人所卖的松树具有生长环境恶劣、叶瘦花淡、无人赏识的特点。

    D. “淡花应少春”,花淡,缺少春意,因此暗含作者的批评。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通议大夫户部右侍郎王公墓志铭

    翰林侍读学士苗衷撰

    正统九年九月十四日,户部右侍郎王公卒于浙江武林驿。讣闻,上深悼之,遣官谕祭,命工部营葬事。朝之公卿大夫闻公之没,莫不哀伤之,至于相聚嗟叹不能已。逾旬,其子循持其父同寅户部侍郎焦公所为状,泣拜请铭。予忝同乡,又辱相知,不可以芜陋辞。

    按状,公讳质,字梦瑾,姓王氏。曾祖、祖文祥俱不仕,父彦中,封监察史,母赵氏封太孺人。公之先宋丞相旦通判郑州尝请建常平仓绝兼并之患因徙濠州遂占籍太和今为太和人

    公之生,祖母宋梦有蛇蜿蜒在庭,及觉报公生,宋喜,以为此儿必异也。自少凝重简默,及长,游艺邑庠,文藻夐出,同辈既倾。乡荐会试,礼部中乙榜得分教南阳士子,多所造就。宣德初以教有成绩,擢为云南道监察御史,夙夜祗慎,思尽厥职。时松门有聚众为寇者,命公往察之,及还,具其情以奏,罪其魁,余悉宥之,境赖以宁。居职三载,克效劳勩,蒙赐敕嘉之阰文林郎,丁外艰去,服阕,调湖广道监察御史,用荐升四川布政司右参政,适松潘土番争地相仇杀,积岁不解,朝廷虑为边患,遣重臣抚绥之,不能平。公至,召其酋长,谕以顺逆存亡之理,众皆感激,即解去,遂各安其王。公在藩克勤赞理,庶务以修,惟欲民不失所。其自奉无异布衣,时晨昏蔬食,未尝有厌,蜀人因称为青菜王,缙绅相传为美谈。公尝疏十事上之,有裨大政,悉见嘉纳。升山东布政使,旧济南近郊有虎为害,公曰:“予奉命来莅兹土,岂容虎为民害耶。”乃虔祷于济渎神,其害遂息。狱有死罪三人诉冤,公立与辩,得释之。未几,升户部右侍郎,食禄从二品阰通议大夫。公益兢惕以图报称。阅二岁,升刑部尚书。居五月以逮,仍任户部右侍郎。福建盗发宝峰银场,上命公驰驿往治之,道遘疾,公以事严不可稽,乃促舟人昼夜行,抵浙遂不起,享年五十有三。

    呜呼,公以清俭之德,充硕之学,出为人师、为朝廷耳目、为方伯,位至六卿以终。今职其扬历内外凡三十余年,卓著贤声,无纤毫过,举可谓士林之表者也。矧又有母在堂,日奉禄养,虽仕途万里,必扶与俱晨昏,侍侧得其欢心,教诸子以义,皆循循雅饬。公既没,官舍萧然,囊无余赀,若公者又可谓忠以事君,孝以养亲者矣。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铭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一般由散文的志和韵文的铭两部分组成。

    B.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明清时期叫县学为“邑庠”,考取者一般称“秀才”。

    C.服阕的意思就是官员在父或母去世时离职守丧未满期限,因为国家需要到任继续工作。

    D.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在明代是特权阶层。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之先宋丞/相旦通判郑州/尝请建常平仓绝/兼并之患/因徙濠州/遂占籍太和/今为太和人

    B.公之先宋丞相旦/通判郑州/尝请建常平仓/绝兼并之患/因徙濠州/遂占籍太和/今为太和人

    C.公之先宋丞相旦/通判郑州/尝请建常平仓绝/兼并之患因徙/濠州遂占籍太和/今为太和人

    D.公之先宋丞/相旦通判郑州/尝请建常平仓/绝兼并之患因徙/濠州遂占籍太和/今为太和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质为官比较清廉。他死后,家无余财,其子王循哭泣着请求父亲的同事焦公出面动员同乡出资安葬父亲。

    B.王质为师多所造就。他参加会试成绩不太理想,后被分配到南阳做教官,因为成绩优秀,提拔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C.王质具有政治才干。在担任四川布政司右参政期间,巧妙化解了困扰朝廷多年的当地土著因争地而仇杀的问题。

    D.王质特别孝顺。父亲死后,他每天早晚都要去问候母亲,即使到远方做官,也要带着母亲,侍候得母亲很高兴。

    【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还,具其情以奏,罪其魁,余悉宥之,境赖以宁。

    (2)上命公驰驿往治之,道遘疾,公以事严不可稽,乃促舟人昼夜行。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根据要求作文。

    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展开激烈辩论。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不再少年;另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请你任选一方观点,联系实际,或破或立,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