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资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下面例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示例: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

    A.体育已从原来“偏竞技”和“为国争光”、扩展到了现在的“为老百姓服务”。

    B.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C.唐代边塞诗人中高适与岑参齐名、人称“高岑”。

    D.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赍发(jī)             多舛(chuǎn)             战战兢兢             滑稽可笑

    B.迤逦(yǐ lǐ)       央浼(miǎn)             哀声叹气             茕茕孑立

    C.栏楯(shǔn)       决(jué)起                    通霄做梦             安然无恙

    D.稔(rěn)熟       耘籽(zǐ)                    钩心斗角             不落言荃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B.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的经济价值以及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

    C.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D.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B.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C.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A.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

    B.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C.对于农村现存的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一律拆除。

    D.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近日,青岛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意思是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琵琶声时而婉转流利,时而滞涩不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江涛拍击江岸的壮观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岳》中表达作者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大家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片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3)《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 ________。滟滟随波千万里,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________,________。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_______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要善于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还要善于反思自己。

    (2)《春江花月夜》中,诗人面对春江花月产生了哲学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连续问句,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具有深邃的意蕴。

    (3)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有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关于忧乐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作答)

    (1)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慨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的《鹊桥仙》中与此情感基调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选择老师的关键是看他是否懂得道理,因此,运用反问句提出择师的态度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桂枝香》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4)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浪漫主义手法着力描写了蜀道之上险峻瑰丽的山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水流湍急、瀑布飞泻的气势。

    (5)愁,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一种情绪,也是萦绕在诗词文赋里的重要内容。它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奔涌不息的亡国之愁;也是《氓》的女主人公境遇无法得到家人理解而被“____________________”时的黯然神伤。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2)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庄子·逍遥游》中,引用了《齐谐》一书的句子描述了大鹏从海面一飞冲天的震撼画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达出活着不惜性命为国效力,死后结草衔环报答君恩之意。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年华老去,却只能“卧泽中”,一个“卧”字形象写出诗人闲置家中的情形。

    B.颔联上句一个“久”字写出困厄的时间之长,下句一个“空”字突出了殊死抗敌的悲壮。

    C.颔联引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心天地可鉴,至死不改。

    D.颈联实写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营造出一种破败然而生机盎然的氛围。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另一首《书愤》的尾联,请比较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方法和所抒情感上的不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騒”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魂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誉,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迹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般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蒿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我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袭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莓,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筋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如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协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

    (节选自《报任安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B.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C.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D.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谗谄,是谗毁和谄谀的意思,这里指说他人坏话以巴结奉承别人的人。

    B.《小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其中最突出的是描写战争和劳役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对战争劳役有怨愤发牢骚,因而坏乱了礼法。

    C.媒孽,原指酵母和酒曲,比喻借机诬罔构陷他人的错失,以致其成罪。

    D.国士,意思是一国之中被推崇敬仰的人物。司马迁认为,李陵历来积铸的品德,有国士的风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为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遭遇小人离间,身处困境。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恨引起的。

    B.司马迁与李陵,曾同在侍中曹这个部门任职,有一定的交情,同时司马迁也是出于公道而为李陵辩解。

    C.李陵带领的兵平不满五干,深入敌人军事要地,面对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

    D.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汉武帝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汉武帝为此忧心忡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5】司马迁认为李陵兵败投降情有可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就像三类鱼。第一类:鱼缸中的鱼。被装在精致的鱼缸里,并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美丽动人。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欣赏它。它特别高兴,后来没有人来欣赏它了,它几乎被人们淡忘。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生活在狭小的空间,忧郁而死。第二类:池塘中的鱼。被饲养在池中,初阳中钻出水草觅食;傍晚又钻进水草酣睡。突然有一天,一张大网撒向鱼池,所有鱼被一网打尽。第三类:海中的鱼。所有的海鱼组成一个大集体,无止境地漫游,没有任何约束,每天与大自然作着无止境的搏斗。有的死了,而其中一些则幸存下来。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7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