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眉山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逢圣朝(到)       觉宇宙之无(困厄)   其次不辱理(脸色) 形影相(慰问)

    B.彼且适(哪里)     幸勿为(责备)        则刘病日(病重)     吾妻来(旧指女子出嫁)

    C.(允许)臣微志   母志(强行改变)   仆不相师(愿望) 去,以手阖门(等到)

    D.绣闼(开)          谓余曰(每次)       大母(经过)余        逢胜饯(亲自)

  • 2、下列说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②三秋,秋季。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③“紫电清霜”中的“紫电”是宝剑名,“清霜”指剑。

    ④“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中的“潘”指潘岳,“陆”指陆机,他们都是南朝人。钟嵘的《诗品》中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⑤“台隍枕夷夏之交”中的“夷”指北方少数民族,“夏”即华夏,指古扬州地区(现在江苏江西安徽一带)。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葛覃

    孙犁

    他名叫葛覃。我记得这两个字出自《诗经》,题作“葛覃”的这几段诗,是古代民歌,也很好读。

    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人虽然矮小一些,却长得结实精神,一双大眼,异常深沉。他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有详细问过,只知道他是南方人,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为了参加抗日,先到延安,一九三九年春天,又从延安爬山涉水来到晋察冀边区。我们见面时,他是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的学生。一九四一年,边区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我们一同参加了成立大会,他已经写了不少抗日的诗歌,他的作品富于青春热情和抗争精神,很多人能够背诵。

    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那个时候,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我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地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

    我心里想,这位青年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或者也向往那里的水乡景色,因为他来自江南。

    山川阻隔,敌人封锁,从此就得不到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的生死,我就渐渐把他忘记了。

    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了冀中,也曾经到过白洋淀,但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也没有想到探寻他的下落。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我到了天津,才从文艺学院另一位同学那里知道葛覃还在白洋淀。那位同学说:

    “他一直在那里下乡,也可以说在那里落户了。他的下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了吧!”

    进城以后,大家关心、注意的是那些显赫的人物和事件,报纸刊出的或电台广播的消息是谁当了部长,谁当了主任,谁写了名著,谁得到了外国人的赞扬……作家们还是下乡,有时上边轰着下去一阵,乡下炕席未暖,又浮上来了。葛覃下乡虽然彻底,一下十几年,一竿子扎到底,但他并没有因此出名,也没有人表扬他,因为他没有作品,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他到底在干什么呀,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因此,我就跟着剧团到白洋淀去体验生活,住在淀边一个村庄。行前,文艺学院那位同学告诉我,葛覃就是在这个村庄教小学。

    到那里的第二天早晨,我就去找葛覃,小学在村庄的南头,面对水淀。校舍很宽敞,现在正是麦收季节,校门前的大操场,已经变成了打麦场。到学校一问,现在放假,葛老师到区上开会去了。有一次,看到一个农民穿戴的中年人,从学校出来,手里提了一个木水桶,上到淀边的船上,用一根竹竿,慢慢把船划到水深处,悠然自得,旁若无人。然后打了一桶水,又划回来,望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表情,提着水桶到学校去了。我看这个人的身影,有些像葛覃,就赶快跟了进去。我喊了一声:

    “葛覃!”

    我随他走进屋里,这是他的厨房兼备课室,饭桌上零散地放着一些书籍、报纸,书架上也放着一些碗筷、瓶罐。我看着他做熟了饭——一碗青菜汤;又看着他吃完了饭——把一个玉米面饼子,泡在热汤里。在这种气氛下,我也没有多谈,只是翻看他桌上的书报,临走向他借了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拿回住处去看。

    在村里,我问过村干部。他们说葛老师初来时,敌人正在疯狂烧杀,水淀的水都叫血染红了,他坚持下来了。人很老实,人缘也好。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也没有数了。

    去年,有一位白洋淀的业余作者到天津来,我又问起葛覃的生活。他说:“究竟为什么,一个人甘心老死异乡?除去到区县开会,连保定这个城市也不愿去一趟。认识的老同志又很多,飞黄腾达的也不少,为什么也从不去联络呢?过去好写诗,为什么现在一首也不写呢?这就使人不明白了。”

    我说:“因为你是一个作家,所以才想得这样多。我在那个村庄的时候,农民就没有这些想法。他们早把葛老师看成是本乡本土的人了。他不愿再写诗,可能是觉得写诗没有什么用,是茶余酒后的玩艺儿。他一字一句地教学生读书,琅琅的书声,就像春天的雨水,滴落在地下,能生菽粟,于人生有实际好处。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他的行为,是符合他参加革命时的初衷的。白洋淀的那个小村庄,不会忘记他,即使他日后长眠在那里,白洋淀的烟水,也会永远笼罩他的坟墓。人之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当然,葛覃的内心,也可能埋藏着什么痛苦,他的灵魂,也可能受到过什么创伤,他对人生,也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和看法,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也不必深究了。”

    文本二:

    芸斋主人曰:人生于必然王国之中,身不由己,乃托之于命运,成为千古难解之题目。圣人豪杰或能掌握他人之命运,有时却不能掌握自己之命运。至于凡俗,更无论矣。随波逐流,兢兢以求其不沉落没灭。古有隐逸一途,盖更不足信矣。樵则依附山林,牧则依附水草,渔则依附江湖,禅则依附寺庙。人不能脱离自然,亦即不能脱离必然。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葛覃所行,近斯旨矣。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注①孙犁(1913-2002),“荷花淀派”创始人。一九三七年参加工作,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员,晋察冀通讯社编辑等,一九四九年后长期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担任主编工作,晚年自号“芸斋主人”。文本一《葛覃》节选自孙犁的《芸斋小说》,文本二是作者放在《葛覃》篇末以“论赞”的形式发表的议论。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语言简洁朴实,散淡平静,意味隽永。小说格调散文化,笔下的人物和情状自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

    B.葛覃下乡很彻底,在冀中区的白洋淀任小学教师默默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无数,却毫无名气,小说刻画出一个令人崇敬的知识分子形象。

    C.作者偶遇葛覃时,发现他不是就近在白洋淀边打水,而是旁若无人地划着船,去淀中水深处,打上一桶水,这体现了葛覃特立独行的隐士性格。

    D.葛覃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写诗歌,后来就基本不再写诗了,是因为教学生读书是务实的事情,这种变化是他逐渐成熟的痕迹之一。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孙犁是“荷花淀派”的开创者。这一流派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小说中景物描写清新明净,情感真挚,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葛覃》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这一特色。

    B.主人公葛覃的名字取自《诗经》中《周南·葛覃》篇,人如其名,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

    C.《史记》《聊斋志异》篇末的“太史公曰”“异史氏曰”部分,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态度,《芸斋小说》继承了这种写法特点。

    D.文学与社会密切相关,国家剧变往往有时代印记鲜明的文学作品出现。建国前后,也涌现了许多孙犁这样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大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3】文本二中评论“葛覃所行,近斯旨矣”,请分析葛覃所行是如何体现这一评论的。

    【4】有人说,读《葛覃》“是既把它当作小说,又把它当作历史的”。请从这两个角度简析文本一的艺术特征。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孔子强调了学习和思考必须有机结合的治学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用浮云作比喻表明自己对富贵看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子路》中强调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  

    (3)《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的场面,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

    (3)《琵琶行》中用鸟鸣声和流水声来形容琵琶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用一系列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5)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了君子能够成为君子的原因,实际上是说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均运用通感,以视觉形象强化听觉形象,刻画出了琵琶声的轻快流利与悲抑哽塞。

    (3)禽鸟虽为平常之物,却是中国人抒情言志、感时伤物的审美经验与文化观照,或借之以写爱情,或托雅趣,或显志向,或寓变迁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3)____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_____________,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___________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7) 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8)零落成泥碾作尘, 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2)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

    (3)《老子》四章中,老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彪之字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排行第三的人,古人排行以伯(孟)仲叔季为序。

    B.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累迁,破格提拔、越级提拔。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因家中有人患病,便循旧例不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会产生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孝武帝即位后,太皇太后当时下令由桓温依周公居摄的先例代幼主执政,然而王彪之以桓温势大必影响朝廷运作为由不奉诏令。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哲学家尼采说:“感恩就是灵魂上的健康。”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