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承德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则知明行无过矣 ③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吾尝终日思矣 ④国家可几而理欤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2、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C.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D.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华文明中,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价值。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及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为对人道的探索,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庸。从《论语·尧日》篇看,早在尧舜禹时代,“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论语·尧日》对尧、舜、禹传道过程的记述,已经充分表明儒家对“中”的重视,其提出“中庸”“中和”等观念绝非偶然。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还有,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在先秦早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申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观念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所谓“同”,是指同一种事物或观念的相加,显得十分单调。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周易》乾卦《彖》更是将“和”提升为宇宙法则,提出“太和”这个重要概念。

    “和”也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价值范畴。老子一方面以“和”为宇宙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一方面又以之为常道,即最高道德法则,“和日常,知和日明”。“六和”观念,则体现了佛法的基本道德原则。

    至迟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而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而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这从早期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乐”字可以窥见端倪。以《诗经》为例,如“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等等。由此可见,“乐”为中华最高艺术价值。

    “乐”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价值。见于《论语》的“孔颜乐处”一直为后儒所称颂,《庄子·至乐》中的“至乐”“天乐”则是一种与道冥合的超然之“乐”,更不用说佛教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了。

    (摘编自光明网郭沂《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乐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对于人的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

    B.早在尧舜禹时代,儒家的“中”就被当做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

    C.“和”意味着和谐,“同”意味着单调,“和而不同”意味着和谐与单调应兼容并包。

    D.音乐之“乐”和快乐之“乐”密不可分,所以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进行论证,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

    B.文章写先秦早期“和”“同”的比较以及孔子对二者的论述,旨在论证两者截然不同。

    C.文章从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等三个角度,论证了“和”是中华文明的最高道德理念。

    D.文章在论述“中、和、乐”是中华文明最高精神价值的体现时,都采用了引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侧重人道观,“和”侧重道德理念,“乐”侧重教化,由此可知三者功能各不相同。

    B.若早期音乐未被赋予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早期的艺术精神就不会主要体现在音乐中。

    C.从文章内容看,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是对尧舜禹关于“中”的思想的继承发展。

    D.由对“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的阐释可知,儒、道、佛三家的价值观有相同之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3)《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乐天知命、无所疑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大学之道》中,写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从《<史记>选读》或《唐诗宋词选读》中任选作答) 《< 史记 > 选读》

    (1)汉高祖刘邦用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对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韩信用《孙子兵法》中的这句话:“____________。”解释了井陉之战取胜的关键。

    《唐诗宋词选读》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水龙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独立斜阳,感怀漂泊江南的苦闷。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

    (2)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

    (4)怡然不动,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

    (5)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秋兴八首》(其一)中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4)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运用“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感叹“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的感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鸟归巢。

    (5)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宋荣子具有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光荣与耻辱界限的定力。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 4 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E.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仆)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仆常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况仆与足下,为文尤患其多。己尚病,况他人乎?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出所有,终前志焉。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是何地,溘然而至,则如之何?微之知我心哉!

    (注)《与元九书》写于元和十年(815年),其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上。元九,即元稹,字微之。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仆常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

    B. 仆常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

    C. 仆常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

    D. 仆常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己尚,况他人乎病:认为是毛病。

    B. 文章为时而著合:应当,应该。

    C. 知吾吾,率以诗也罪:怪罪,谴责文章。

    D. 则以诗相勉穷:家里没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居易通过写诗来救民疾苦、针砭时弊,得罪了权贵豪强,但是妻子儿女依然理解、支持他。

    B. 白居易自幼聪慧,十五六岁就立志苦学,后因勤学苦读而未老先衰。

    C. 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了诗歌的社会功效和现实意义。

    D. 白居易既专注于科举考试,也酷爱写诗,他写的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常常受到朋友的称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

    ⑵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淮南子»)

    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③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④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

    ⑤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⑥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雷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