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延边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今天是你们喜结良缘的日子,我代表我家人祝贺你们的弄瓦之喜,祝你俩幸福美满,永寿偕老!

    B.王老师,身体好点了么?班级的事情也不用您太留恋,您的课由别的老师代上了,同学们都很听话,都等着您早日回到我们身边。

    C.惊悉令堂仙逝,无比悲痛!祈祷安息,敬请节哀!

    D.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动,我们应该感谢。

  •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B.外无期强近之亲

    功服分为大功服和小功服,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

    C.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借指故国残破的悲思。

    D.吾妻来

    归,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是一面镜子吗?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每位读者在读书时,都是在读自我”。阅读活动中包含着一种认识逻辑,即读者在阅读之时,渴望“在书中认识自己”。菲尔斯基认为,这种自我认知的阅读目的是通过“自我强化”和“自我延伸”实现的。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物与熟悉的日常生活画面产生共鸣,这种读者与阅读内容瞬间的共同体验,使读者在文学对他者的描述中印证了自我,这种犹如“对镜自照”的行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的“带入感”,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当我们阅读时代久远或具有异域风情的作品时,虽然对场景、人物以及日常都不再熟悉,但仍然可以产生共鸣,其原因即我们在这些遥远而陌生的事物中,仍然可以看到自己的某一方面。

    拉康著名的“镜像理论”认为,孩子最初通过看到镜中的自己逐渐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菲尔斯基反对这种观点在文学中的应用。他认为,我们在阅读之时,文本并不是冷冰冰的镜子,而是一个鲜活生动的对话者,我们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和联系而塑造了自我。菲尔斯基认为,阅读的体验“更像是看到一个无吸引力的、闷闷不乐的中年人进入一家餐厅,然后猛然发觉你其实看到的是吧台后面镜子里的形象,而这个毫无吸引力的人就是你自己。”镜子中呈现的我们,并不总是我们希望和想要看到的那样。文学不是一面镜子,因此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失败之处与盲点,让我们接触到陌生的“另一个我”,达到更深刻的内省与自我认知。

    文学并不是单纯的以视觉为中心的平面镜像,而是一种立体的、错综复杂的、延伸的表现与思考。文学中所蕴涵的知识与认知,也并不是镜子中无法触摸的影子,而是需要读者的阅读与阐释才能够产生意义,获得生命。文学通常是以特殊的个案来描述世界,但是这并不影响文学成为知识的来源,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也正是由无数特殊个案独特性的堆积而生成的。相较于凡事客观考证的历史叙事来说,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内在化”能力,可以主观地从人物内心向外生发,使读者沉浸其中,从而更容易了解文学所表现的外部世界。文学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是多样、偶然且难以预料的。文学不是一面镜子。读者与文学的相遇,是某种改变的开始。文学影响读者的感知,读者也不断地赋予文学以新的意义。

    (摘编自段慧敏《读<文学之用>》)

    材料二: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

    当—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应。表现在小说阅读中,那就是,当人物一出场上就会判定其性格趋向;当情节一开端,就能猜到结局。比如看到“马嵬坡”这个题目,读者极易猜到诗人可能要借助杨贵妃的悲剧,讥讽封建权贵,实际内容也往往正是如此。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固然会得到一种先见之明的满足,欣赏过程十分轻松,但却会因期待指向的畅通无阻而感到兴味索然,会因文本经验的平常而窃笑作者的低能。

    与之相反,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以小说而论,凡古今中外的优秀之作,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发展,还是情节的变化、主题的呈现,常常出人意料地造成期待遇挫。如在阅读雨果的《悲惨世界》时,大概很少有读者能料到窃贼冉阿让后来会成为能够消灭失业和苦难,兴办了各种慈善事业,政绩卓著,深受人民爱戴的蒙特漪市市长;也很少有人会想到那名统治阶级的鹰犬、一直在追踪冉阿让的警官沙威会良心发现,私放了冉阿让,然后自己投河自杀。在阅读这样的优秀作品时,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者就是在这样一种遇挫与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受挫一方面,文本不时唤起读者期野,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牵动读者的想象。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既会因为旧有经验的重温而快适,又会因期待视野得以丰富补充而欣慰。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显然与这样一种对读者期待视野的丰富补充的程度,也就是超越读者期待视野的程度有关。

    (摘编自童庆炳《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时通过“自我强化”和“自我延伸”能使读者更好地融入作品中以实现自我认知。

    B.菲尔斯基认为文本不是冰冷的镜子而是鲜活的对话者,因此他反对拉康的“镜像理论"。

    C.读者阅读作品时会出现“柳暗花明”的欣喜,重要原因是期待指向从遇挫走向了开悟。

    D.相较于完全符合读者期待视野的文学作品,具有适度的逆向受挫的作品易受读者喜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与阅读内容产生共鸣并印证了自我,这种现象如同“对镜自照”。

    B.材料一多次引用菲尔斯基的观点并作为说理的依据,可见作者对他观点是较为认同的。

    C.文学如果像历史叙事那样凡事讲求客观考证,会因“内在化”能力削弱而趋向平面镜像。

    D.如果某作品与读者期待视野顺向相应,可知这位读者有一定阅读技巧且阅读较为轻松。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从纯洁到堕落再到复活的发展过程,既在读者的意料之中,又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

    B.《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追求自由恋爱,突破重重阻碍,最终实现大团圆的结局,符合多数人的心理预期。

    C.《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贯穿小说始终,这对喜欢阅读海明威作品的读者极具阅读吸引力。

    D.读者在阅读《党费》时,读到黄新组织妇女同志为山上的同志运送咸菜遭遇白匪时会为其担心,读到她为掩护同志而壮烈牺牲时会感到悲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关于读者和文学作品价值的关系,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有一个著名的公式:S=A+R。S是作品的文学价值,A是作者赋予的意义,R是读者赋予的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阐释这个公式的内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3)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总角之宴,________。(《诗经·卫风·氓》)

    (5)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6)_________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柳宗元《桃花源记》)

    (8)岁寒,_________。(《论语》)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梨自古就是文人志士所赞扬之物,梨花盛开,洁白如雪,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雪比作梨花,富有诗意。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取得成就不一定要天赋异禀,而要善于利用外部条件。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人很渺小”。

  • 6、请根据情景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感慨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两句来概括曹军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4)《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置身于阿房宫中会迷失方向,突出了这个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5)《劝学》一文善用比喻。如在论证学习要注意积累时,先从正面设两喻,进而引出“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道理。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要吸取阿房宫兴毁的历史教训,不吸取教训更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寄奴驰骋战场、叱咤风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周郎轻松从容大败北方水军。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期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与杜甫的《登高》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节登高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完全相同,本诗中没有《登高》中包含的国难家愁等情感。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酩酊”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斟起酒酬佳节,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流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2】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②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③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以神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B. 庖月更刀,折也 族:家族

    C. 如土地 委:卸落

    D. 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此为拭擦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名”指古人为纪念科场登录、旅游行程等,在石碑或壁柱上题记姓名,如唐朝张籍《送远曲》:“愿君到处自题名。”

    B.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 “南面”,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故“南面”就是居帝位。

    D. “足下”在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后来成为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 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校报开辟“经典重读”栏目,面向全校同学征集稿件,邀请大家积极推荐自己喜欢的经典诗歌或赏析文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请您结合本学期开学以来的中外经典诗歌、戏剧、小说学习,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从语言、形象、技巧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撰写一篇赏析文章;或选择戏剧、小说中的某一人物形象,从人物性格、典型意义、塑造手法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撰写一篇赏析文章,参加征稿,分享你的审美体验。

    要求:(1)以“某首诗歌(或人物形象)赏析”为副标题,正标题自拟;(2)要结合自己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经验、体会写作,言之有据,言之成理;(3)不少干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