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2、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以保四海(安定)老制数 辞让之心(推移拒绝)
B.皆有怵惕侧隐之心(惊骇、哀痛) 要誉(求取)
C.凿户牗以为室(门窗) 虑而后能得(用纯婚级)
D.复众人之所过(弥补、补救) 可以怨(讽刺时政)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缓解工业原料不足,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但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屡禁不止的“洋垃圾”走私与严重的环境污染。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2018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在内的4类24种“洋垃圾”。到2019年年底前,将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对广义、狭义上的“洋垃圾”都做出了限制,“一方面,多部门联动布下铁网,将非法垃圾挡在国门之外;另一方面,严控合法的固体废物进口,减少总量,提升品质。”“时代变了,政策需要根据发展阶段进行调整。禁止‘洋垃圾’入境,是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刘建国说。
(摘编自《人民日报》赵贝佳、杜海涛《减轻生态环境负担,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材料二
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无疑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洋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垃圾出口国仍在努力寻找能替代中国的办法。各国抛出了不同的想法:据媒体报道,欧盟表示正在考虑对塑料使用征税,英国打算将一些垃圾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美国则要求中国取消上述禁令。但专家指出,这些建议都不是长期并可以在垃圾管理方面建立一个新的全球秩序的解决办法。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晓宇教授指出,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短期内无疑会对美澳日等传统垃圾输出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此举不仅将大幅提升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处理本国固体废物的能力,增加回收率,降低固体废物处置的单位排污量,从而进一步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会倒逼全球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进步,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平悦《“洋垃圾”禁令越收越紧日媒:中国环保对策来真的》)
材料三
长期来看,禁令最终的目标无疑是提高国内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率,甚至倒逼出前端垃圾分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认为,制造业面临三种选择——国外再生资源、国内再生资源和新的材料。随着中国能源资源税率的上升,新原材料的成本在上升;而“洋垃圾”被禁止之后,再生行业的原材料供给缺口只能依靠国内的“土垃圾”来补足,这会倒逼国内的“土垃圾”做好后端处理,再进一步倒逼前端的居民社区垃圾分类做得更好。但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杜欢政对此表示怀疑。他表示,国内的资源量不足是中国从国外进口废弃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真实的现状是,即使中国全方位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资源量依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针对矛盾的根源环境问题,杜欢政认为,根本上这是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该如何进行提升的问题。只要规模化的处置企业能保障污水处理、空气治理、职业卫生,就不应该全面禁止进口废品。
李志青也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洋垃圾”,认为所有的再生资源都是弊大于利。完善的市场应该是允许进口,但要满足中国管制的要求和标准。这个环境标准可以定得很高,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破坏环境的成本也理应提高。
(摘编自《中国经济导报》冯灏<“洋垃圾”被禁有望倒逼“土垃圾”分类回收升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这一举措是根据时代变化而进行的调整,也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B.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短期内无疑会对美澳日等传统垃圾输出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此举有助于全球生态安全。
C.李志青认为,“洋垃圾”被禁止后,再生行业的原材料供给缺口只能依靠国内的“土垃圾”来补足,这会倒逼国内的“土垃圾”做好处理。
D.杜欢政表示,国内的资源量不足是中国从国外进口废弃物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尽快提升品质。
【2】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网”、《中国经济导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借前圣勉励自己保持清白节操,为正直信仰而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论述学习贵在坚持的道理。
(3)子规,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此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悲伤的意境。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2)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时,突显了他政治功业和酷政本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6、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_,__________,惑矣!_________(填作者名]《师说》)
(3)《石钟山记》体现作者核心观点的原句是“________ ,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认为学习贵在持之以恒,蚯蚓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在于用心专一;而螃蟹却只能寄身蛇鳝之穴,在于“ ”。
(2)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
”。
(3)在《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来形容列子借风前行的情形,最后说到列子乘风虽然免于行,但 “_______________ ” 。
(2)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圣人要达到超越时空,无所依赖的境界所凭借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 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鲁庄公虔诚祭祀而得不到神灵保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但曹刿赞赏鲁庄公能据实情断案,认为这种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
(2)鲍照《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绪由慷慨激昂急转为无可奈何,表现出诗人精神上的极大痛苦。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描写箜篌乐声的清脆激越、空灵哀婉和悲切凄惨、流丽爽朗。
(4)苏洵《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_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守边将士既思念故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感。
10、对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想象夸张的手法所描绘的神奇境象,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乔象钟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认为是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摹写自由的理想,而施蛰存先生却在《唐诗百话》中否定了“自由理想说”,认为“游天姥山是一个可怕的梦”,坚持“恐怖幻梦说”。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可哪一种?请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原句加以分析佐证。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为世名儒。至元初,赐谥贞文先生。傒斯幼贫,读书昼夜不少懈,父子自为师友,早有文名。大德间,客湖南,都元帅赵淇号知人,见之曰:“君他日翰苑名流也。”程钜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廉访使,咸重之,钜夫因妻以从妹。
延祐初,挚表荐于朝,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政事李孟监修国史,读其所撰《功臣列传》,叹曰:“是方可谓之史笔,若他人,直誊吏牍尔。”擢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奉。五年,请假归。泰定元年,召还,又以丁母忧归。
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募淘金户三百。其人采他县金以献,岁课累增至四十九两。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之,民多以是破产。傒斯言于省臣,蠲其赋,州人至今德之。
与修《经世大典》,文宗取其所撰《宪典》读之,顾谓近臣曰:“此岂非《唐律》乎!”擢艺文监丞,参检校书籍事,屡称其纯实,欲大用之,会帝崩而止。
至正三年,以年七十致仕而去,诏遣使追及于漷州。乃还,奉敕撰《明宗神御殿碑》,赐楮币万缗、白金五十两,中宫赐白金亦如之。复求去,不许,命丞相及执政大臣面谕之。
诏修辽、金、宋三史,傒斯与为总裁官,四年,《辽史》成,奉敕奖谕,仍督早成金、宋二史。傒斯留宿史馆,因得寒疾,七日卒。年七十一。帝为嗟悼,赐楮币万缗,仍给驿舟,护送其丧归江南。六年,赠护军,追封豫章郡公,谥曰文安。
(选自《新元史•列传第一百三》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他人,直誊吏牍尔 直:只是
B. 擢应奉翰林文字 擢:提升
C. 岁课增至四十九两 课:考核
D. 蠲其赋,州人至今德之 德:感恩
【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揭徯斯学问超群的一组是
①读书昼夜不少懈 ②钜夫因妻以从妹 ③是方可谓之史笔
④傒斯言于省臣,蠲其赋 ⑤此岂非《唐律》乎 ⑥傒斯与为总裁官
A. ②⑤⑥ B. ②③④ C. ③⑤⑥ D. 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揭徯斯幼年家贫,读书昼夜不懈怠,父子两个相互做师友,很早就有文名。
B. 延祐五年,揭徯斯请假回家。被召回后不久,皇上又借机让他回家守制。
C. 文宗屡次称道揭徯斯纯正笃实,想要大大地重用他,却因驾崩而作罢。
D. 辽史修成后,皇上命揭徯斯尽早修成金、宋二史,揭徯斯留宿史馆得病而死。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
(2)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之。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进行写作。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
关于“放下”或“不放下”,你有怎样的看法呢?
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