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伊春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B. 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同学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 为推进司法公开,加强法治教育,应该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普法教育。

    D. 中国制造的豪华车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尚属首次。这不啻是中国制造业向“制造强国”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我国制造业大快人心的一件大事。

  • 2、下列选项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前以降及物故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因泣下霑衿 拜送书于庭

    B.员径八尺   信义安所见乎 僮仆欢迎 子卿壹听陵言

    C.与武决去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与旃毛并咽之   或植杖而耘耔

    D.形似酒尊 请毕今日之驩   武复穷厄   合契若神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研究领域存在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学术悬案,这些公案直接关涉到诗经学的根基,但传世文献本身已无力解决,若想有所推进,唯有把眼光转向出土文献。

    “孔子删诗说”首见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为“三百五篇”。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编纂《诗经正义》时,开始对该学说提出质疑,其核心理由是“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此后,不承认孔子删诗活动者代不乏人,并陆续增加了诸如“诗三百”之名由来已久、孔子八岁时吴公子季札所观周乐演奏顺序已与今本《诗经》篇序相近、布衣孔子不得代表官方删诗、孔子本人仅自称“乐正”而未曾言过“删诗”、孔子若删诗则不可能留存“淫诗”等新的理由。肯定“删诗说”者则又对新的否定理由逐一驳难。但遗憾的是,对孔颖达的核心理由,始终无力颠覆,因为《国语》《左传》称引赋诵诗篇确实多见于今本《诗经》而少“逸诗”。有学者又变换思路,以刘向校理《管子》《荀子》等十去其九之例,类推孔子编订《诗经》十去其九的可能性,以回护“删诗说”,可惜也仅是间接推测而非实证。

    2012年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公布,为肯定孔子“删诗说”提供了经典实证。该组诗以周公还政、成王嗣位为内容,存诗两组,周公儆毖成王一组仅余前半首4句,成王自儆诗存完诗9首,每首8句。这9首半诗确为《诗经》“逸诗”无疑,因为第1首就是今本《诗经·周颂》中的《敬之》篇,而从第1首到第9首诗连续用音乐依次标识“元纳启曰”至“九启曰”,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然第1首是《诗经》作品,后8首也必然是删除之前的《诗经》作品。由两组诗前小序明言各为9章乐曲可知,该组竹简一次性贡献了8首“逸诗”文本和9首“逸诗”数目,可谓“逸诗”大宗,只是周公的9首作品仅保存前半首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周公之琴舞》组诗为“十分去九”删诗幅度和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理由提供了经典范本。组诗9首被删除了8首,今本《诗经》仅留1首,九去其八不就是“十分去九”吗?

    九去其八的文本还启示我们重新认识司马迁“去其重”的双重含义,即不仅是删除不同版本的重复篇目,还是同时删除同一版本中的相近篇目。两个层次的“去其重”,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就在情理之中了。

    《周公之琴舞》组诗中的小序还说明,今本毛诗各首作品前的小序可能战国时代已有,汉代人只不过是根据时代需要作了增补完善而已。

       (摘编自徐正英《诗经学公案再认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颖达撰写《诗经正义》,始疑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从此开始疑窦。

    B. 古代的学者由于思路问题,始终无力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核心理由。

    C. 用刘向删古籍来类推孔子删诗,可谓另辟蹊径,可惜推测有余而实证不足。

    D. 《周公之琴舞》小序暗示,毛本诗前小序古已有之,汉代人可能只是增补而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就诗经学存在的一些悬案问题,先提出方法论,并没有直接显示观点。

    B. 对于孔子“删诗说”,文章铺陈了正反面两方面的看法,并加入大量点评。

    C. 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清华竹简《周公之琴舞》,彰显了出土文献的非凡价值。

    D. 文章通过对两组逸诗数据方面的分析,有力地证实孔子“删诗说”的正确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护“删诗说”的人对孔颖达之后新增理由的反驳,实际上都是间接推测。

    B. 成王自儆诗的第一首现存今本《诗经》,说明后8首也是《诗经》原来的作品。

    C. 竹简《周公之琴舞》提供了将近20首逸诗,为再认识“删诗说”提供了新材料。

    D. 周公儆毖成王诗一共9首,只剩4句,致使其验证功能丧失,这是很可惜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写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老子》第二十四章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衣》中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5)《春江花月夜》用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进酒》表明诗人蔑视权贵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城子》利用虚写、白描手法再现和妻子温馨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玉露凋伤枫树,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   表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3)《逍遥游》中,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句子是:

    (5)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意在告诉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的句子: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 9、补写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荒淫奢靡的秦始皇,而且指向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杜牧向当权者发出的警告。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天生丽质,百般娇媚(貌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玉花] 喻雪花。

    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锸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六世之余烈             (2)河为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C.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然秦以区区之地

    【3】对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①内立法度……连衡而斗诸侯     ②吞二周而诸侯     匈奴七百余里     ④追亡逐     ⑤天下集响应     ⑥赢粮而     ⑦非有仲尼、墨翟之     ⑧序八州而同列

    A.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B.①⑤/②③⑧/④⑥/⑦

    C.①⑤⑥/②③⑧/④/⑦

    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部分文字记叙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和巩固政权时采取的种种措施。

    B.这部分文字所叙述的秦始皇所施行的政策,说明他“仁义不施”,为秦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C.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D.从这部分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5】翻译文中划线句。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6】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本文对比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大博士于艳茹撰写的一篇论文被《国际新闻界》认定为严重抄袭。事后,北京大学决定撤销她的博士学位。于艳茹认为她涉嫌抄袭的论文不是博士学位论文,不应该作为撤销她博士学位的依据。法院经过审理作出终审判决:北京大学撤销于艳茹博士学位的决定程序违法,因此撤销北大之前作出的撤销学位的决定。

    有人对这次事件这样评论:北大现在输给法律,女博士早就输给了道德。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想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