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蟹六跪而二螯 剑阁峥嵘而崔嵬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范曾泼墨人物画的出现,使几成绝唱的梁楷泼墨人物画于八百年之后再次奏出黄钟大吕般的华美乐章。
②天气“晴久必霾”似乎成了牢不可破的真理。昨天一整天南昌的天都是灰蒙蒙的,整个下午虽然指数略微下降了些,但依然在重度污染的范畴。
③据说写过《悯农》诗的李绅,随着官职的提升开始“渐次豪奢”,他常常呼朋唤友,大摆酒宴,一盘鸡舌竟耗费活鸡300多只。
④引导社会力量办教育,普通百姓不能作壁上观,它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配置,也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⑤这一次大赛所聘请的该市师范大学的教授和专业团体的专家,都是巧言令色的高手,他们的点评制造了令观众眼前一亮的效果。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事大”往往是“英雄”的第一概念,最直接的表现是“武功或者法术高强”。但是英雄并不是一个技能概念,而是一个行为概念——学会七十二变之后的孙悟空并不能立即成为英雄,直到他用七十二变的能力降妖除魔后才成为了英雄。1982年,24岁的大学生张华,为了救一位69岁坠入粪池的工人献出生命后引发全国大讨论。那个年代,大学生有多金贵众人皆知,于是“金子换石头,值不值”的论题就显得扎眼。“值不值得”的论调有一个逻辑偷换:把行为偷换为技能。因为在这场交换中,他们把“人”视作了可以估价交换的商品,在这场交换中,“人”的价值只表现为自身的技能,而完全罔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值不值得”论调者往往认为只有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才强调“英雄”,而西方强调个人利益至上,“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功利主义认知是“真正先进的价值观与文明”,因此对每一次个人的牺牲都持怀疑态度。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对历史上很多舍己为人英雄行为的“质疑”,都有这个套路的影子。
且不说功利主义思想出现后,西方学术界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其在社会学意义上的批评,我们来看两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一是原汁原味的美国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有一个援助平民村落的任务。完成任务后,玩家会得到这样的评价:“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对战斗技能的熟稔,而是尽力去满足他人的意愿。今天,你证明了自己的英雄之心。”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英雄精神何其相似!第二个例子更为实际:震惊世界的美国佛罗里达枪击案中,出了一个少年英雄——15岁的美籍华人王孟杰。他在可以逃走的情况下为了给同学争取逃离时间留下来抵住了大门,多处中弹而牺牲。未成年人面对险境没有选择“保护好自己”,这似乎与部分人口中的“西方价值观”有背离,但美国人却给予了在他的棺木上覆盖星条旗的最高英雄待遇。
这说明,在“英雄”的定义和价值上,东西方文明并没有评价上的矛盾,舍己为人是全人类社会所推崇的美德,几千年来从未变过。“英雄”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而是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黏合剂。所有的英雄,都具有强烈的利他主义色彩,都代表着主流价值观,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来衡量英雄的成色是可笑而鄙猥的。
现代商业社会越来越发达,由此带来的个人主义思绪越来越浓重,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成为“陌生人”,这是客观的社会现象。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现象下,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关怀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把日益被物质生活割裂的人格重新黏合起来的最好办法,而英雄行为和英雄精神,正是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关怀的高级表现形式之一。无论历史和现代,对英雄的共同纪念和推崇都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之一,每个有意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国家,都将这种行为和精神视为珍宝。
当然,我们也需要强调,对英雄精神的学习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对英雄行为的机械学习。在能力达不到英雄级别的情况下,要量力而行。这也是我们近几年屡屡强调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的原因。但见义智为不是见义勇为的反面,不是见义不为,不能混淆或者有意偷换。
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是英雄,但是每个人都应该以英雄精神来培养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不光是个人修养的提升,更是因为普遍的利他主义取向最终会让社会中的自己受益。
(摘编自李军《以英雄精神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量英雄的标准可能并不唯一,但“武功或者法术高强”肯定不是一个重要标准。
B.张华救人所引发的讨论,实质是部分人把人的自身价值简单地理解为自身的技能。
C.舆论对历史上很多英雄行为的“质疑”导致现实中一些人对英雄出现了认知偏差。
D.未成年人面对险境没有选择“保护好自己”的做法其实与西方的价值观念并不相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英雄的概念入手展开论述,接着阐述现实生活中英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B.通过正反对比,文章论述了在“英雄”的定义和价值上,东西方文明的评价相同。
C.文章在论述学习英雄精神时通过概念辨析提出了正确的英雄学习观,富有辩证性。
D.文章在论证上注重例证的使用,使文章彰显出了材料丰富、内容充实的鲜明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值不值得”论调者的错误主要体现在逻辑认知层面,而非体现在价值观念层面。
B.英雄行为和英雄精神,是把日益被物质生活割裂的人格重新黏合起来的最好办法。
C.“见义勇为”还只是对英雄行为的机械学习,由此,我们更要强调“见义智为”。
D.正确认识“英雄”的定义和价值,崇敬英雄,弘扬英雄精神,对个人也大有裨益。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5、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4)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的要求。
(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
(3)“月”这一意象,在诗词中常用于写自然的永恒。如《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 __________, __________ ”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也不愿做出小人姿态。
(2)齐威王发布悬赏征求谏言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__________ ,__________ ”的大好局面。
(3)《赤壁赋》中把人生与长江相对照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提出的儒家为人处世之道且取得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仁人之心”的源头是孟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子罕》中,孔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逆境能检验人的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论语·为政》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无论生死都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逍遥游》在汤问棘中具体写鹏之形体及乘风而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水天相接、浑然天成的景色,将景物描写推向高潮,而被视为千古绝唱。
(4)《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云、鸟为喻自然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终结。
10、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登黄鹤楼①
陈恭尹
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
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
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
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
注释①公元1659年,南明朝廷宜告覆亡。此时,为抗清而奔走于河南等地的陈恭尹见已定,只得怀着无家无国的深痛巨创,颓然南归。他年末途经武昌,登临黄鹤楼作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诗歌题目,描写了岁暮时节草木凋零的郊原景象,营造了旷远迷茫的意境。
B.颔联写登楼眺望之景,借地形山川的浮动、变色,表现了诗人对壮阔山河的喜爱。
C.颈联诗人以“昔人”反衬“粤客”,化用前人成句,以抒家国覆亡的惆怅与深慨。
D.本诗在荒凉中见气势,虚写处有实情,寄托深远,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愤慨悲痛之情。
【2】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所用的典故。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字退之。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延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既坐,延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此尔军所共闻也。”延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延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延凑曰:“即出之。” 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B.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C.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D.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幼而无父称孤,文中指韩愈三岁丧父,而老而无子称独。
B.六经,指《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C.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时始置,官阶低于郡守。后世其职权有变化。
D.穆宗,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而追尊的名号,如唐高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父亲去世后跟随长兄韩会来到岭表;他年少时自己知道读书,每天记诵上千字;等长大后,他通晓六经、诸子百家的学说。
B.韩愈路过华州,认为刺史暗中互相勾结,便上疏请求惩治他们。后来御史查出柳涧有贪赃罪,柳涧第二次被贬官,担任封溪尉。
C.佛骨被迎请到宫中,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诵经。韩愈听说有关情况后就上表进谏,皇帝非常生气。除了外戚权贵,朝里朝外的人们都为韩愈说情。
D.镇州叛乱,皇帝诏令韩愈前往招抚,还让韩愈见机行事。韩愈临危不惧,晓之以理,最终王廷凑同意放牛元翼出去,而牛元翼自己突围出来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2)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5】皇帝派遣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到宫中,韩愈听说有关情况后就上表进谏,皇帝为什么非常生气?请简要说明。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今年新春最时髦的祝福语是:2020,“鼠”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人们用诙谐的语气表达了对农历鼠年的感慨,对农历牛年的期盼。
材料二:
中国古今吟咏牛的诗文有很多。比如,“羸羸老牯牛,默默数春秋。田里禾苗壮,一步一点头”;比如,“勿言老牛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比如,“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其实,牛生启人生,人生亦牛生。对此,你有何感想?请依据材料,自定立意,给你的好友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