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吕梁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因博士论文的“致谢”而火爆全网的黄国平写道,“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B.据有关专家观点,如果日本向海洋倾倒核废水,未来几年,海产品养殖产业将遭受八成左右的损失。

    C.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D.复兴中学爱心义卖现场热闹非凡,同学们纷纷表示,该活动不仅能将义卖所得化为拳拳爱心,更能锻炼活动组织能力。

  • 2、“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中的“缘由”所指的具体内容是(  

    A. 类似“三一八”的惨案时有发生。

    B. 一方面是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另一方面是反动文人的舆论愚弄。

    C. 由于反动派过于强大,人民的反抗常常遭到血腥镇压。

    D. 由于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愚弄了民众。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蜡条人家

    安宁

    秋天的时候,种植蜡条的人家,早早就和父亲联系,定在某一天,用大卡车将父亲一年编筐所需的蜡条,全拉了来。

    虽然编筐这门手艺,不能让我们家大富大贵,但至少可以补贴点零花钱。在暂时寻不到别的更合适的行当之前,父亲也就像种庄稼一样,一年年收购满院子的蜡条,浸泡之后,反复风干,才开始让这些蜡条派上编筐的用场。

    差不多,新的蜡条要存放半年,父亲才会将它们挑选出来使用。这是父亲的第二职业,基本上,只要忙完地里的活计,他就会在院子里打扫出一片空地,而后将编筐的工具一一摆出来,开始像一只蚂蚁一样勤奋地工作。

    但凡经过父亲的手,蜡条就变得温顺起来,想让它们怎么舞蹈就怎么舞蹈,甚至可以像柳条一样柔软无骨。父亲不仅仅会编小巧美观的驮筐、苹果篓、提篮、篱笆,还会一个人完成两三米高的庞然大物——酒海

    冬天,村里的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编席子,父亲则将蜡条娴熟地掌控在双手之中。只不过,这时候父亲的战场,变成了室内。室内当然因此变得很是拥挤。就连我写作业,都没了阵地,只能搬到昏暗的卧室,打开电灯,奋笔疾书。透过房间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父亲的影子落在墙壁上。那影子夹杂在舞动的蜡条之中,虽然瘦削,却有不怒而威的力量感。我觉得父亲即便老了,也一定像粗壮的蜡条一样,嗖的一声抽下去,就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蜡条在灯下的堂屋里,明显有些施展不开手脚,于是它们时而碰到了灯泡,让满屋子都是飞旋的人影;时而落在水缸沿壁上,发出清脆又寂寥的响声;时而将绳条上的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父亲尽力收拢它们的“手脚”,无奈蜡条太长,房间又太小,总也无法使它们驯服。

    母亲大约也觉得自己碍脚,收拾完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于是整个堂屋的灯下,就只剩了父亲一个人。他会打开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一场听完,一个驮筐,也就编完了三分之一。母亲这时候才走出来,收拾父亲折腾出的满地狼藉。

    我侧耳倾听,院子里静情悄的,夜色笼罩了日间所有的喧哗。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着惨白的霜。只有父亲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

    冬季漫长无边,母亲自然也不会闲着。几乎每天,她都会帮父亲用特制的劈蜡条工具,将一根蜡条,从根部劈成两根或者三根。新劈开的蜡条,泛着新鲜的白色光泽,似乎还能看到它们在田地里沐风带雨的生动姿态。

    父亲总会将劈好的蜡条和无须劈开的蜡条,巧妙编进篓筐里去,让成品看起来色彩丰富又不凌乱。每根蜡条的根部,都会被削尖,方便插入像士兵一样排好方队的其他蜡条队伍里去。母亲做起这些来,俨然是父亲最好的学徒工,熟练到无须父亲开口,就能完成他所有的要求,知道今天要编的物什,大概需要多少根蜡条;其中有多少是粗的,可以用来打底或者作为“顶梁柱”,又有多少是血管一样细细游走在其躯体中的。他们一个编织,一个修剪,配合非常默契。平日经常争吵的两个人,唯独在这件事上,从未有过矛盾。父亲将编筐当成艺术品一样去打理,母亲也恰好将其看成织毛衣或者纳鞋底一样的细活,基于同样的态度,两个人便有了"打败天下无敌手"般同心协力作战的姿态。

    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让我在冬天会觉得日子不那么难熬。甚至,有时听见父母轻声絮叨家长里短,炖着白豆腐的锅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蜡条时喉咙里发出的轻微声音时,我还会觉得感动。

    那一刻,我完全原谅了父亲拿着一根蜡条,将我和姐姐追得满院子跑时的冷酷无情。我的脸微微发烫,好像炉火太旺了。窗外是静寂无人的冰天雪地,而房间里的一切,却被燃烧得近乎透明的炭,给烤得像一块炉底的馒头。一口咬下去,酥脆松软,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

    【注】①酒海:一种大型的盛酒容器,因盛酒量多,故称“海”。

    链接:安宁,生于泰山脚下的青年作家,屡获国内散文大奖。她的写作中,对故乡的思念已经融入了血脉里,乡村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承载了我们对于美好家园的一种向往和回归。“通过写作,我发觉自己的根基,其实一直都停留在乡村的泥土里,从未离开”。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既写出了蜡条对农村人家的重要性,也暗含了农村人家对蜡条的质朴感情。

    B.冬天连写作业的我都要把地方让给父亲编织蜡条,说明农民谋生不易,顾不上孩子学习。

    C.经常吵架的父亲和母亲唯独在编蜡条上没有矛盾,是因为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是一样的。

    D.文章对编织蜡条细致入微的描写,也是在塑造父亲面对生活柔韧不屈的人物形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蜡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思想主旨和情感脉络明确集中。

    B.第五段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丰富生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C.本文恰切地运用儿童视角,展现出孩子天真视野中农活的童趣以及生活的本真面貌。

    D.本文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在琐碎的生活记录中描摹出温情的中国乡村。

    【3】作者安宁被评价为“在故乡底子上绣花的女孩”,请结合文章和链接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

    【4】结尾说“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作者因何心生欢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与“料是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在《陈情表》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精练、形象地将自己孤独无助的窘况表达了出来。

    (4)《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5)《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消磨时光 的生活状态。

    (6)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精练的句子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7)《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异曲同工。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______”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______”的快意。

    (2)《阿房宫赋》中,用一组排比夸张渲染阿房宫的奢华,如支撑大梁的柱子,“多于南亩之农夫”;钉头个个突起,“______”;“______”,比闹市里人们的言语还要多。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两句色彩对比鲜明,表现了塞外天气的寒冷。

  • 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2)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

    (4)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5)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6)关山难越,____________________,尽是他乡之客。

    (7)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2)习近平访问墨西哥时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互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情此景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中表现李密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善于运用神话和传说,“_________”一句写到了远古的蜀王;“_________”一句写到了羲和驾驶的太阳神的车子。

    (3)《离骚》中写诗人崇尚真理,有着高尚的人格,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一“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三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孔子认为远离怨恨的办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

    (3)成语“举一反三”来源于《论语》中的__________这句话。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 首联上句由离歌声起点明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 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 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 颈联写景虚实结合,在描写景物中融入了诗人对友人魏万浓浓的牵挂之情。

    E. “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鐀之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干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B.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C.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宜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D.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指山的南面。

    B.封,指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共三百篇,故称“诗三百”。

    D.《书》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注重实践,四处出游考察。司马迁南游江淮,视察九疑山;北渡汶水、泗水,观察儒风,学习礼节。

    B.司马迁秉承父志,立誓继承祖业。太史公愤恨未能参与天子封禅大典,要求儿子继承祖业,司马迁立誓同意。

    C.司马迁身陷牢狱,忍辱著书立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愤恨天子不公,奋发图强,写就史学巨著。

    D.司马迁治史严谨,深受后人称赞。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人们称赞他有良史之才,佩服他的治史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2)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

    材料二: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材料三:

    张华是复兴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他发现自己有个学习上的大问题:常常在学期初干劲十足,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各方面都表现积极;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松弛懈怠,学期末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早忘了当初的目标,而且离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对此,他深感困扰。

    假如你是张华的同学,请你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给张华写一封信,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