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 )
A.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C.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围墙虽然很高、很厚,但这丝毫掩盖不了这个大家庭内部喷薄欲出的矛盾。
②白恩培夫人轻轻一句话,1500万就挥霍一空变成了她腕上的一只镯子,这样的巧取豪夺,才是对这个时代所有打拼奋斗者的不公。
③世界各国因为有不同而需要合作、因为有共识才可能合作。但如果各国彼此视对方为异端,势如水火、动如参商,何来合作?
④近年来,该县不断改进干部监督方式方法,通过加强日常教育、明确监督重点、完善工作协作机制等,不绝如缕地提升干部监督工作效力。
⑤没人能完全看懂白云苍狗般的中美关系,连中美外交官和军事将领们恐怕也要不断琢磨:对面的这个国家究竟是谁?
⑥提要钩玄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运用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
A. ①④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8年,一个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从此,他的一生与核潜艇结缘。
此前四年,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试航;一年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向中共中央呈送《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于潜艇的报告》获批,拉开了中国研制核潜艇的序幕。1959年秋,中国领导人希望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遭到拒绝。毛泽东警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然而,当时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儿也不知道。黄旭华他们只得带着“三面镜子”找有用信息;用“放大镜”搜索相关资料,用“显微镜”审视相关内容,用“照妖镜”分排真假虚实,就这样,中国核潜艇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在一波三折中发展。
1965年3月,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白天养猪、修猪圈、接受批判,晚上黄旭华和同事们潜心于核潜艇事业。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就用磅秤来称。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尖端的技术问题,同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关键问题,核潜艇的形状是采用常规线型还是水滴线型,一度困扰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美国发展核潜艇分三步走,先是采用适合水面航行为主的常规线型,同时建造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摸索水滴型体的流体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先进的水滴型核潜艇。依据大量试验和科学论证,黄旭华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研制中国的水滴型植潜艇。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旭华和同事们先后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和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
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两年四个月后,交付海军训练使用,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4月29日,我国进行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数百米深的深潜试验,是最危险的试验。“核潜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铜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这么大的艇体,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是艇毁人亡的结局!”为增强参试人员信心,减小压力,这位64岁的总设计师做出惊人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核潜艇不断向极限深度下潜。海水挤压着艇体,舱内不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大声响,直往参试人员的耳朵里钻。黄旭华全神贯注地观察并记录着各种数据。
成功了!当核潜艇浮出水西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
1988年下半年,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完成水下发射导弹试验,意味着中国真正具备了水下核反击能力。核潜艇横空出世,使我国从此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
“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黄旭华说。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埋头苦干的人生,正是中国核潜艇人不懈奋斗的缩影。
(摘编自刘诗平等《人生,为祖国深潜——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注:黄旭华,中国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20年1月10日,黄旭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大国重器,令中国人民挺直腰杆;高铁、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夯实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助推中国技术创新由“跟跑”向“并跑”转变,并逐渐向“领跑”发起冲击。这些辉煌成就背后,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品质得以彰显、传承和发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汇、彼此影响,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内部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从外部看,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前夜,科技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在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新材料、医药健康等研究领域持续发力,期望通过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此背景下,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让科学技术更好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推动我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并通过营造科学氛围和科学环境,在全社会集聚起不海攀登的力量,实现科学精神的代际传承,助力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
(摘编自丁查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较多笔墨交代事件发生背景,主要目的是说明我国提出导弹原子潜艇制造计划的由来。
B.文章介绍当年核潜艇研制的简陋条件和恶劣环境,凸显了主人公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
C.文章将我国当时的研制方案与美国发展核潜艇的方案进行对比,旨在表现我国方案的可行性。
D.文章写64岁的黄旭华亲自随核潜艇做深潜试验,突出表现了他与同事们身先士卒的带头意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选取黄旭华“荒岛求索”的事迹,集中表现了老一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选材的典型性。
B.材料一以核潜艇研制时间为线索,既利于展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过程,又利于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C.材料二首段选取多个标志性事件,目的是论证“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这一观点。
D.材料二第2段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利于激发读者的使命感,体现了新闻评论鲜明的针对性和引导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科学家精神的一项是( )
A.王振义院士不仅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还培养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位院士。
B.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之后毅然同国,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C.焊接工高凤林屡次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难关,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
D.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津在故宫专心修复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
【4】基于材料二中“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你认为材料一这篇人物通讯有何社会现实意义?
4、在横线处填写正确的句子
(1)《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不吸取别人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走向灭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 行工具的诗句“_____”和“_____”令人叹为观止。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老子》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五石之瓠》中,写惠子因葫芦无用而打破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礼运》(节选)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和睦相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庸第二十章》中认为要么不去求教,既然求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表现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及内心的悲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
(3)《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____________”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____________”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安慰。
(2)《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看是叙写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3)《归去来兮辞》诗中用“____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8、名篇名句默写。
(1)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信、豪迈、洒脱的诗人形象,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江花月夜》中以人与月比较表达哲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情境,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不畏权贵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甫在《兵车行》中指出造成国家动荡、百姓陷于艰辛生活中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借人类历史绵长不断发展,自然永恒却没有变化表达出一种人类的自豪满足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描写磅礴阔大的洞庭湖的两句是:___,____。
(5)李商隐的《锦瑟》中运用典故表现浮生若梦,伤春之凄苦的两句是:_____,____。
10、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 4 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E.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11、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节选)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滕王阁序》节选)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逍遥游》节选)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节选)
【1】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命途多舛舛:乖违,不顺
B.聊乘化以归尽 聊:姑且
C.绝云气,负青天 绝:断绝
D.慈父见背见背:弃我而死去
【2】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所赖君子见机 机:关键,要点
B.众人匹之 匹:比
C.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D.门衰祚薄 祚:福分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
B.“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晦朔”,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晦是阴历每月第一天。
D.“刺史”,古代官名,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这样总结治学的经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其实,不仅治学要经历这三个阶段,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对信仰的坚守,也是如此。读了上面这段话,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