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子见夫子乎 ②有心哉,击磬乎 ③见其二子焉 ④使子路问津焉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秦王还柱而走
B. 失其所与,不知 贰于楚也
C. 武父子亡功德 员径八尺
D.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稍迁至栘中厩监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一人一校一国家
1898年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4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1904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73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之,他答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从此终身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
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当时人们常说:“进南开难,毕业也难。”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50%。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年9月创建南开大学,1923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 1923年,到了 1924年,就已经有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请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后方。张伯苓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1935年11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年12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从容应变,弦诵未辍。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1949年4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选择。张伯苓始终不应。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
1951年2月23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75岁。逝世的第二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他说:“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允公”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献身精神;“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日新月异”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
B.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故意加大考试难度,毕业率只有50%左右。
C.张伯苓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当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无法正常上课时,惟独南开中学的学生们能正常学习。
D.四子张锡祜以身殉国后,张伯苓的一番话既表露了对儿子杀敌报国的称许,也隐含了痛失爱子的哀伤,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憾。
【2】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张伯苓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
【3】文章以“一人一校一国家”为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张伯苓“一人”与 “一国家”关系的理解。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表现了作者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时的潇洒惬意。
(2)《诗经·氓》中写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情感经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光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够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高洁的品质方为君子,正如《爱莲说》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 ”
(2)《陋室铭》中说:“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常和品质高尚的人为伍,不交纳俗人,自然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3)罗丹曾说“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马说》里的“________ ,________”两句与此意相同。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菩萨蛮(其二)》中描写江南人物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来写城池的荒凉衰败。
(4)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阿房宫建筑讲究依托地形,自然和谐,房檐屋角神采飞扬,富有建筑艺术之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精练、形象地将自己孤独无助的窘况表现了出来。
(2)李密《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乌鸦反哺为喻,向晋武帝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愿望。
(3)《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判了当时士大夫的虚无思想,表达了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
8、课内古诗文积累。
(1)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作出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蹑足行伍之间,____________ 。
(4)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补充完整。)
(1)吾恐季孙之忧,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季氏将伐颛臾》)
(2)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3)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赴阙(1)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2)。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1)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2)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红叶萧萧,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
B. 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C. 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
D. 颈联写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黄河咆哮着流向遥远的大海,绘声绘色,意境壮阔 辽远。
E. 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忠字伯始,永初中辟司徒府,三迁廷尉正,以才能有声称。司徒刘恺举忠明习法律,宜备机密,于是擢拜尚书,使居三公曹。忠自以世典刑法,用心务在宽详。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以省请谳之敝。又上除蚕室刑;解臧吏三世禁锢;狂易杀人,得减重论;母子兄弟相代死,听,赦所代者。事皆施行。及邓太后崩,安帝始亲朝事。忠以为临政之初,宜征聘贤才,以宣助风化。常侍江京、李闰等皆为列侯,共秉权任。帝又爱信阿母王圣,封为野王君。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文多,故不载。自帝即位以后,频遭元二之厄,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忠独以为忧,上疏。元初三年有诏,大臣得行三年丧,服阕还职。忠因此上言:“孝宣皇帝旧令,人从军屯及给事县官者,大父母死未满三月,皆勿徭,令得葬送。请依此制。”太后从之。忠以久次,转为仆射。时帝数遣黄门常侍及中使伯荣往来甘陵,而伯荣负宠骄蹇,所经郡国莫不迎为礼谒。又霖雨积时,河水涌溢,百姓骚动。忠上疏,书奏不省。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切免公台。忠以为非国旧体,上疏谏。忠意常在褒崇大臣,待下以礼。其九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皆忠所建奏。顷之,迁尚书令。延光三年,拜司隶校尉。纠正中官外戚宾客,近幸惮之,不欲忠在内。明年,出为江夏太守,复留拜尚书今,会疾卒。
(节选自《后汉书•陈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B.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C.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D.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谳,指古代下级官吏遇到疑难案件不能决断时,请求上级机关审核定案。
B.服阕,是三年守丧期满除服之意。古代有为父母服孝三年的礼制,期满才可脱孝服。
C.郡国,是郡和诸侯国的并称,汉代分天下为郡与国,都直属中央,国是诸侯王的封地。
D.近幸,指受到帝王宠幸的皇妃、宫女之类,她们往往假借皇威勾结朝臣干预朝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忠才能突出,得到司徒举荐。他担任廷尉正时,就因才能突出获得美好的声誉,司徒刘恺举荐他,建议让他担任机密职官,他被提拔担任尚书。
B.陈忠明习法律,执法务求宽大。他家世代主管刑法,他执法追求法律的宽大审慎,提出了废除残忍的宫刑、精神失常的人杀人从轻发落等建议。
C.陈忠忧国忧民,不断上疏朝廷。皇帝执政之初,他主张征召聘用贤才;皇帝分封乳母,他上疏反对;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隐匿不报,他上疏奏闻。
D.陈忠尊崇大臣,加强制度建设。他对于不符合国家制度的规定,敢于上疏劝谏;因为他的提议,九卿患病,朝廷就派使者前往慰问,增加赏赐钱布。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文多,故不载。
(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5】陈忠对元初三年皇帝关于大臣丧礼的诏书提出了怎样的补充意见?请简要说明,不超过40字。
12、仁义是孔孟的追求,无为是老庄的追求,兼爱是墨子的追求……今天,我们生活在走向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追求?
请以“人生的追求”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