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B. 死而不亡者寿
C.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2、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斯行诸(“之于”的合音)
B. 赤也惑,敢问(勇敢)
C. 陈文子有马十乘(古代四马拉一车为一乘)
D. 犹吾大夫崔子也(像)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
“君子”在这个时代虽稀有难得,也就像是不切现实。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经传中称的圣贤,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很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佩弦先生为人实已十分相近。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记得《毁灭》在《小说月报》发表时,一般读者反应,都觉得是新诗空前的力作,文学研究会同仁也推许备至。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近二十年来有不断的修订,语不离宗,“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从作品上加以试验、证实,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国语文学文字理想的标准是经济、准确和明朗,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这也就恰是近三十年有创造欲,新作家待培养、待注意、又照例疏忽的一点。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实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一个写小说的人,对人特别看重性格。外表轮廓线条与人不同处何在,并不重要。最可贵的是品性的本质与心智的爱恶取舍方式。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衷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衷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衷无我处,如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陈寅恪、刘叔雅先生的专门研究和最新创作上的试验成就,佩弦先生都同样尊重,而又出于衷心。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门工作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中国个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
(选自《不毁灭的背影》 有删节)
注:①佩弦先生:即朱自清,中国现代作家。
【1】文章主要介绍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成就?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条概括。
【2】为什么作者在文中说“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请结合文章谈谈理由。
【3】作者是如何评价朱自清先生的“小小的弱点”?这样写有何好处?
4、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提到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 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袖访问墨西哥时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____,而闻者彰。(《劝学》)
(2)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5)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
(6)《国风》好色而不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7)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8)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
7、补写出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3)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的名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5)《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滕王阁序》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8)《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8、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 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3)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_______。(《燕歌行》)
(4) ____________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
(5)身无彩风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
(6)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咸阳城西楼晚眺》)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针对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3)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4)《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作者: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是一首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表达了诗人送别李胄时的沉重不舍之情和送别后的牵挂孤单之情。
B. 首联起句点“雨”,次句点“暮”,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情形勾勒了出来。“雨”和“暮”紧扣诗题,点明送别环境。
C. 颔联首句只写来帆,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与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
D. “迟”“深”二字用意精深。飞鸟在暮色中找不到归巢的方向,飞行缓慢,使人联想到李胄前途的迷茫;“深”极言路程之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行程的担忧之情。
E. 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运用比喻,用雨丝比泪珠。这一结,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把暮雨和送别巧妙结合在一起,扣题紧密。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雨”在这首诗中的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成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成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安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B.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C.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D.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吏掾:秦朝县令的属吏,主要负责群吏的进退。《高祖本纪》中的“萧何为主吏”中的 “主吏”也是此意,萧何是当时沛令的属吏。
B.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祖先排位,举行祭祀的地方。宗庙制规定天子九庙,诸侯七庙,大夫三庙,士和庶人各一庙。
C.转漕:文中就是转运粮饷的意思。古时通过陆地运输粮草的称为“转”,通过水路运输粮草的称为“漕”。
D.淮阴侯:即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淮阴人。汉四年被封为齐王,汉五年被徙为楚王,后因被人诬告谋反,贬为淮阴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颇有政治眼光。当汉兵到达咸阳时,众将都忙着分抢财物,只有萧何忙着收藏秦朝的律令图书,为汉王了解天下、民情打下基础。
B.萧何深受汉王信任。汉王与各诸侯击楚时,汉王令萧何把守关中,侍奉太子,安抚民众,发布政令,并把关中所有的政事都委托给他处理。
C.萧何善于听取意见。他能够虚心听取鲍生和召平的建议,派遣子弟,拒绝封赏,捐私财资军,消除了皇帝对他的怀疑并博得皇帝的欢心。
D.萧何有宽广的心胸。虽然他与曹参平时并不交好,但是在临终之际,还是推荐了曹参,并告诉皇帝,自己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2)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指导。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你怎么看待“志”“识”“恒”三者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