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扬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权夺利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②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③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④在事故的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四处寻访证人,试图以此打开缺口,但是不少受访人三缄其口,不肯配合,致使调查工作陷入困境。

    ⑤鲁迅杂文的语言,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现不足,妙喻层出,讽刺深刻,旁征博引,可谓一字千金,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⑥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使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思想根源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体现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价值观。对于这个问题,须回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原初历史语境中来进行考察。

    中国古代最早涉及文艺批评的文字记载是《尚书》。《尚书·虞夏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诗歌、音乐所营造的“和”的情境,可使人的性格、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状态。这说明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出发点上,就体现出文艺对人的教化功能。从此,文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核心命题,而“和”则成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讨论的核心范畴。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在以尧舜等先王为范的讨论中提倡“和”之美德、在阐发周礼的过程中倡导以“仁”为本的和谐社会秩序的,而《诗经》《周易》《春秋》则被作为上述核心思想的主要文献依据。孔子在论《关雎》时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旨在强调文艺作品的情感不能因过度而偏于一极。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孔子不赞成单纯的技艺,而是认为只有在道、德、仁等观念的支撑下,人才能悠游自在地从事技艺,也才能让人在行使技艺的过程中达到自由快乐的境界。

    如果说孔子从“有为”视角出发把中国古代文艺批评思想引向关注社会、关注人性善恶的现实主义批评轨道,那么老、庄则从“无为”视角出发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提供了虚静养心、以观奥妙的理想主义批评轨道。老子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体察世界的方法,庄子加以继承,运用大量实例体会和阐发“道”之精微。庄子所言的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用庖丁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宰牛技艺彰显“道”之魅力,让老子所言“道”之“恍惚”落实在现实人生的技艺体验中。

    到了两汉和魏晋时期,中国古代文艺批评思想出现了“拐点”。扬雄、曹丕、陆机、钟嵘、刘锶、谢赫、嵇康等一大批诗论、文论、画论、乐论家的出现,让汉魏时期的文艺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第一座高峰。无论是礼乐还是诗歌,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都从文艺自身出发思考文艺的崇高地位,从另一角度彰显出文艺的社会价值。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玄学和禅宗的兴起。玄学把时人的思想引向幽深玄远的境地,佛教般若“性空”之说与清谈玄学之风不谋而合,在贵族士大夫阶层广为流行,为唐代禅宗思想的形成铺平了道路。时至唐代,禅宗思想大盛,禅宗的“顿悟”主张不仅从哲学层面为人们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而且让文艺创作和批评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从先秦至唐,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思想根源从萌芽到形成,为后世的文艺批评奠定了较为稳固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的特征体现为文艺与社会人生的密切关系,儒家“有为”与道家“无为”的辩证关系,玄学“清谈”与禅宗“顿悟”的互证互补关系。自宋以降,这些特征虽在不同时期表现略异,但总体来说,它们都一以贯之地被后世所继承、所阐发、所光大,体现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思想的显著个性。

    (摘编自王廷信《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思想根源、基本方法和话语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文艺批评而言,《尚书》对后世的贡献,体现为重视文艺的教化功能和“和”的思想。

    B.孔子对《关雎》的评论,强调了文艺作品的情感不能走向极端,而要体现“和”之美德。

    C.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阐发了“道”的精微魅力,以技艺体验取代了“恍惚”之“道”。

    D.两汉魏晋时期的文艺批评从文艺自身出发思考文艺的崇高地位,促成了文艺批评的高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照时间顺序,简要勾勒了从先秦至唐的中国古代文艺批评思想的演变历程。

    B.文中重点论述先秦至唐的文艺批评,其后则一笔带过,也可看出作者的学术偏好。

    C.文章多处引用元典,还原“原初历史语境”来增强说服力,也便于展开深入论述。

    D.论及诗、文、画和乐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充分印证文艺批评思想的“拐点”之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赞成单纯的技艺,认为自由快乐的境界并不能从技艺中获得,而是来自于道、德、仁等观念。

    B.唐代的文艺创作和批评之所以能进入新境界,是因为禅宗思想大盛,使人们对哲学的认识大异于前。

    C.两汉魏晋的文艺批评从某种角度彰显了文艺的社会价值,这也延续了先秦时期基本的文艺批评思想。

    D.文艺与社会、儒家与道家、玄学与禅宗等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批评思想中,表现基本相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在诗人的邀请下,琵琶女在讲述完自己的身世以后进行了第二次演奏,结果演奏声“________”,导致“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一句,勾勒出阿房宫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以“_______”句,展示出连接楼阁的长廊的特点。

    (3)苏轼《赤壁赋》中,把洞箫声描摹得生动传神,其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从正面表现了乐声的悲凉。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观沧海》中,表现曹操挥师北伐,登上碣石山,初见大海的两句豪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是仍要一如既往低修身,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描绘秋天将水澄清,反映游人悠然自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人用檀道济这个典故,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如今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表明屈原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

    (2)《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创作进行了评价。

    (3)贾谊的《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5)《燕歌行》中写官兵间的悬殊或揭露军中的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城子·己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离骚》高度评价,称它兼有《国风》的“________” 和《小雅》的“________”。

    (3)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 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絮二阙(其一)

    [宋]韩 琦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柳絮

    [唐]刘禹锡

    飘飏南陌起东邻,漠漠蒙蒙暗度春。

    花巷暖随轻舞蝶,玉楼晴拂艳妆人。

    萦回谢女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巾

    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

    [注]①谢女:晋朝才女谢道韫,作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②陶公漉酒巾:陶公,指陶渊明;漉酒巾,滤酒的布巾。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一“奈”字表明愁来无端,无可奈何。究竟是一种什么愁则未予点明,仅在下句以“缭乱”做了补充。

    B.韩诗第三句“空缭乱”兼指诗人和柳絮,柳絮狂乱起舞,必然落得毫无结果,而诗人的愁情也“空缭乱”。

    C.刘诗颔联写柳絮布满天地,和蝴蝶共舞,和美人相依,这一形象特点颇有新意,跳出了一般咏絮诗的感叹。

    D.刘诗颈联运用谢道韫和陶渊明的典故,写柳絮飘飞并萦绕在谢道韫和陶渊明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各自以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窽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文本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教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B.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C.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铸造了一套名叫“无射(yì)”的大型编钟。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C.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后历代相沿不改。

    D.《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因文字过于简质,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诠释之作被称为“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的别开生面的文章,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

    B.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侧面凸显出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C.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D.苏轼自幼聪颖,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但在仕途上常遇坎坷,欧阳修就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免让他出人头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5】苏轼经过考察后认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回答。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给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