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长年累月出门在外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对他们的思念和牵挂呢?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无法改变。
C.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春节又将来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洒扫迎新,期待来年的好运。
D.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秋佳节,山塘街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美,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B. 海滨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在花海中无论是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
C. 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D. 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3、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
【2】文章中哪一句话概括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3】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第①段中三个“来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1)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
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____。____,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国殇》)
②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 (《虞美人》)
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 (《侍坐》)
④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 (《逍遥游》)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韦庄《菩萨蛮》中表现江南人生活(情趣)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分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名句名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2)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__。
(3)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________。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
(5)《蜀相》中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才能与功绩的仰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书愤》中展现壮阔的战争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___。
(8)诏书切峻,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
(1)《论语·里仁》里表现了儒家重义轻利的高尚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发端有结束,用《大学之道》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4)《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说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②絮帽:绵帽。③铜钲(zhēng ):古代乐器名。④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B. 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岭”与“树”。
C. 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远景,第五、六两句写近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
D.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
【2】结合诗的二、三、四联描写的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宋初,迁户部侍郎。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开宝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太平兴国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至殿门外,饮水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左右取水至,不能饮,舆归私第卒,年七十。居正气魄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选自《宋史·薛居正传》,有删改)
【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B.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C.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D.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
B. 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
C. 侍郎,古代官名,宋朝时在中央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侍郎是各部的副部长。
D. 权,指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领、署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薛居正才华显著。清泰初年,薛居正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便写了一篇寓意洒脱的《遣愁文》来自我宽解,了解的人都认为他有公卿宰辅的器量。
B. 薛居正明辨是非。监军使怀疑朗州城中千余名僧人皆为盗贼同党,想要将他们全部逮捕杀掉,薛居正设法了解真相,保全了全部僧人的性命。
C. 薛居正治理有方。皇上将要亲征太原,需征调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百姓大量逃亡,薛居正主动请缨,十日内便让百姓全部返回务农。
D. 薛居正品性高洁。薛居正性情孝顺,行为纯正,虽位居宰相的高位,但处事宽厚仁慈,生活俭朴,士人君子因此都称赞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
(2)太平兴国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古人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你对此是如何认知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