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蜷缩(quán) 逃循(dùn) 醇烈(chún) 血气方刚(xuè)
B.缴纳(jiǎo) 怜恤(xù) 睿智(ruì) 壁立千仞(rèn)
C.峰巅(diān) 瞭望(liào) 赎罪(shú) 骸人听闻(hài)
D.侈谈(chǐ) 镣铐(liào) 围剿(jiǎo) 莘莘学子(xīn)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泰戈尔随笔一向以俊秀飘逸、意蕴丰厚著称,特别是由冰心先生翻译的《园丁集》,不仅辞约意丰,而且字字珠玑。
B. “家电下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后,家用电器的降价刺激了消费者消费欲望的增长,原来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C. 夏季即将来临,居民的用电量增加,为了保证发电用煤的供应,山西省各大煤矿职工宵衣旰食坚守在工作第一线。
D. 盘点一下娱乐圈女明星们的发家轨迹后会发现,为了吸引人们眼球,迅速出名,她们有的重包装,有的造“噱头”,手段不同,各有千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天,孙长宁提着一个大篮子到森林里去为伙房采蘑菇。突然,他听见了一种奇怪的声音。它既不像鸟儿的啼鸣缭绕,也不像敲打着绿叶的一阵急雨;它既不像远处隐隐约约的伐木工人那拖长了的呼声,也不像风儿掀起的林涛。
他顺着这引路的声音找去,在一片已经伐倒了不少树木的林间空地上,坐着正在休息的伐木工人:和爸爸住在一个帐篷里的梁老师在吹着一根长长的、闪闪发亮的东西。梁老师是从北京来的。他为什么会到这遥远的森林里来呢?因为他是“黑线人物”,他有一种难以治愈的、叫做“癌”的病症。
他曾问爸爸:“他怎么不回北京治那个病去呢?”
“他不愿意!”孙长宁又不懂了,还有得了重病不治,而活活等死的人?
“为什么?”
“什么为什么?他非得认罪,投降,出卖,陷害别人,人家才让他回去治病!”
“那……”孙长宁问不下去了。即使在孩子概念里,投降、叛徒也是最可耻的。
孙长宁对梁老师的最早的感情就是从这儿开始的——宁死也不当叛徒。
梁老师问道:“你喜欢吗?”
他点点头。又何须说呢?
梁老师特地为他演奏起来。突然,像是受到了什么启示,他噘起嘴唇,用口哨把梁老师吹过的乐曲中的几个小节重复了出来。发现孙长宁能那样准确无误地重复他吹过的几个小节,梁老师也兴奋了。他接着又吹出一个小小的乐段,孙长宁依然准确无误地重复出来。梁老师激动得如同获得了意外的珍宝。在这旋律的交流里,彼此发现着,了解着,热爱着。忘记了他们之间的年龄的差别,忘记了时间已经渐渐地过去!
孙长宁死活不肯回家了。还要上学呀!那又有什么关系!
梁老师除了教他读、写、算,还教他吹那只魔笛。休息的时候,听梁老师为伐木工人们演奏长笛。演奏常常是即兴的东西,伐木工人们往往从那动人的旋律里听到他们自己平时随随便便哼唱过的家乡小调,他们好像在这笛声中遇见了自己熟识的朋友,快乐而亲昵。
他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他争分夺秒地把他留在世上的最后的时光全都用在孙长宁的身上。他相信乌云会散去,真理会胜利,真正的艺术将会流传下去。这个生长在遥远的林区里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会的!
当他终于听到孙长宁能够完美地演奏完一个乐曲的时候,隐忍着癌症带给他的疼痛,他微笑了——那么美的微笑,使孙长宁久久不能忘记。
梁老师的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了。但他并不感到悲观和消沉,看着孙长宁的成长,他欣慰地想到: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离去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长笛和几年来在森林里谱写的乐谱一齐交给了孙长宁。“我把它们交给你。你要尽自己的一生,努力地用它服务于人民。……总有一天,春天会来,花会盛开,鸟会啼鸣。等到那一天,你到北京去。”
梁老师宽慰地笑着,闭上了眼睛。
怀着一颗天真而没有一点思虑的心,孙长宁来到了北京。可是,却被告知“初试都已经考完了。今天也已经是复试的最后一天了。”
孙长宁想起梁老师在弥留的时刻留下来的任务,他找到考场:“我从几千里地以外赶来的。老师们!还是请你们听一听吧,哪怕是只听一个曲子,也算我没有白跑几千里地!”他的话引起了那七位考生的由衷的同情。
他们一齐为他力争。
孙长宁他感动地想:不,这个城市并不陌生!
这七个考生,他们难道不知道在七名复试的考生中,只录取三名吗?知道!一股热乎乎的激流,冲动着每一个教师的心!教师们不由地同意了这个顽强的孩子。
当明亮、质朴、优美的像散文诗似的旋律流泻出来的时候,教授被深深地感动了。一曲结束,傅涛教授神情恍惚地说:“再演奏一个吧!”
那七个考生突然热烈地喊起来:
“老师,这才是真正的第一名!”
教师们看着那七双眼睛,这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七双眼睛,突然变得那么相像,仿佛是七个孪生的兄弟姐妹:天真、诚挚、无私而年轻。多么可爱的年轻人呐!
孙长宁发懵了,他激动而大声地说:“不,这不是我。这是那作品,只是那作品……”
教授立刻理解了这颗高尚的心。“对,告诉我,这是谁写的?我怎么从来没有听到过?”
“我的老师!”
然后,他慢慢地把长笛放在教授面前的桌子上,又从背包里掏出厚厚的一叠乐谱。说道:“这是老师留下的!”
在乐谱的封面上,教授看到了工整而熟悉的笔迹,端正地写着:“梁启明。”
夜晚,当孙长宁躺进教授那松软的、散发着肥皂的清新气味的被窝里的时候,从浅绿色的窗帘的缝隙里,他看见天空中,灿烂的群星在闪烁。
等待着他们的,是一个美丽而晴朗的早晨——一个让他们一生也不会忘记的早晨!
(选自《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就写孙长宁“听见了一种奇怪的声音”,这是设计悬念,引出下文孙长宁寻找声源结识梁老师等情节,激发读者兴趣。
B.小说写“用口哨把梁老师吹过的乐曲中的几个小节重复了出来”,说明孙长宁有音乐天赋,以前去学校读书明显是个错误选择。
C.作者善于表现人物美。有姓名无姓名的无一不具有美好心灵,如教授的爱才,七个考生的诚挚和无私,伐木工人的理解和同情。
D.作者把光明的故事从黑暗的年代写起,把“森林里来的孩子”与到森林里去的音乐家联系起来写,使故事更悲壮、主题更深刻。
【2】小说中梁老师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神话传说,并以夸张的手法表现蜀道山势高峻、谷深水急的特点。
(2)屈原《离骚》中表现出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愿意一马当先作为引路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自己狭小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
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把宝鼎果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丢得到处都是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句以江娥、素女巧妙地点出了李凭弹奏的箜篌乐音“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奇美妙。
(3)杜甫《阁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
6、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归去来兮辞》中用比喻表现作者出仕本属无心,对官场仕途十分厌倦的两句是“ , ”。
(3)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始皇独夫之心,一天天骄横顽固,其结果是阿房宫被“______________”,化为了焦土,最后作者敲响了警钟,写后人哀叹却不以之为鉴,结果将是“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通过整理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周敦颐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如此气韵来源于其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疑问兼比喻的方式进行描述,能够让人深刻感受到“复道”的壮丽。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借用庄子等人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复杂朦胧的情感。
(3)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说明了词人愁绪的繁复纷乱。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与《荀子·劝学篇》指出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相近的。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 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统治中原千年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使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汉九年,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傅。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
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叔孙生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徙为太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
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及作复道方筑或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寝衣冠月出游高庙,高庙,汉太祖,奈何令后世子孙乘宗庙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惧,曰:“急坏之。”叔孙生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节选自《史记·刘敬孙通列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
B.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
C.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
D.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帝,相传上古的五个帝王。时在三皇之后,夏代之前。最早见于《荀子》。五帝究竟为哪五帝,其说不一。
B.太子,西周以迄战国,天子、诸侯指定的继承人皆称“太子”;自秦始,“太子”称“皇太子”
C.东朝,汉长乐宫的别称,太后所居;因在未央宫之东,故称。
D.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孙通通守变之道,及时制定朝廷礼仪。汉朝初建时期,群臣在朝廷上率性无礼,汉高帝担忧,叔孙通结合古代和秦朝的礼仪,制定了新礼仪。
B.叔孙通知稳定之理,力谏汉高帝不易太子。汉高帝十二年,汉高帝打算让刘如意代替太子,叔孙通为维护政权稳定,进谏力阻,终于使汉高帝放弃了这个想法。
C.叔孙通识宗法之体,受命制定宗庙仪法。孝惠帝即位,大臣们不熟悉先帝陵园和宗庙的礼仪制度,叔孙通受孝惠帝之命,制定了宗庙的礼仪制度。
D.叔孙通守为臣之本,阻止孝惠帝自筑复道。为出行方便,孝惠帝建复道,因其在宗庙通道之上,叔孙通竭力阻止,孝惠帝只得作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译文:
(2)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
译文:
【5】叔孙通是从哪几个方面劝阻汉高帝放弃以刘如意易太子的打算的?请简要归纳。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上面一段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