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被毛泽东誉为“中国农民革命战争的史诗”,该书以明末清初施耐庵的删节本流传最广。
B.俄国的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被合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的代表作有《变色龙》《套中人》《羊脂球》《项链》《凡卡》等。
C.晋代完整地保留了汉代以来的选官制度,包括设孝廉以选拔孝顺父母、品行方正之人,设秀才以选拔有才华的人等等。
D.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方便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来杀青泛指写定著作,现在电影拍摄部分已经完成也叫杀青。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
B.近日,十岁女孩小琴的父母在孩子受伤离世后自愿捐出孩子的器官,让五名患者重获生,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深受社会各界所称颂。
C.我出身平凡但我精神高贵,我非书香门第但我思想上进,我不甘平凡,更不甘平凡地活着。
D.因此,我们不妨将网络用语再沉淀一下,在经历时间的检验之后,再去粗取精,选取那些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网言网语,为现代汉语注入新鲜健康的血液。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连日来,山西暴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印象中,一直缺水的山西却遭遇历史罕见极端强降水侵袭,多地水库河流超警,让人莫名惊诧。就这场暴雨,记者采访了山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洪霞。
“近期山西降雨属于一次异常的极端性强降水过程。”王洪霞介绍,据统计,山西省降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6月~9月,10月份全省月平均降水量仅为31.1毫米。本次降水过程山西平均降水量达119.5毫米,是10月常年月平均降水量的3倍以上,多个站点数据破建站以来的同期历史极值。
降水持续时间长,本次过程从10月2日23时开始,降水持续4天,至6日23时结束,最强降水时段出现在4日到5日,山西中部连续两天出现区域性暴雨。
累计雨量大,10月2日20时至7日08时,山西省平均降水量达119.5毫米,太原市平均降水量185.6毫米,全省有18个县(市、区)降水超过200毫米,有51个县(市、区)降水在100~200毫米之间,累计降水量最大为285.2毫米。
降水极端性突出,本次强降水过程中,山西全省共5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同期历史极值,6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过程累计降水量超过同期历史极值。
很多人奇怪,暴雨到底从何而来?
王洪霞分析,一是大气环流形势稳定。异常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先西伸北抬后稳定维持在黄淮地区,与西风带低值系统在山西形成稳定的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山西出现长时间降水天气。
二是水汽条件充沛。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和低层西南急流将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向北经过西南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山西中南部地区,为山西持续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
三是低层抬升条件长时间维持。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低层切变线辐合系统长时间维持和降水回波反复经过山西中部,叠加山西吕梁山、太行山复杂地形对偏东气流降水增幅作用,导致山西省中部及临汾北部地区极端强降水的出现。
(摘编自付丽丽《山西极端性强降水从何而来?》)
材料二:
水文监测预报预警是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耳目尖兵”,在历年的防汛抗旱、水工程运行、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水文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为国家防汛抗旱减灾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依托国家水文站网建设,广泛采用地面自动测报、空天遥感、卫星传输、无线宽带网等测报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情信息感知网。据统计,2020年全国雨水情报汛站点达11.3万处,报汛总量为15.6亿条,分别是1998年的40倍、200倍;自动测报实现分钟级,信息从测站传输至水利部的时间由1998年的2小时缩短至15分钟。
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预报专班、联合会商、滚动订正”工作机制,利用“预报、预测、展望”渐进式预报模式,组织开展全国1700余个重要水文断面洪水预报日常化业务。据统计,2020年,全国水文部门共制作发布1620条河流、2424个断面、48.2万站次水文作业预报,南方主要江河洪水预报准确率达90%,北方接近70%。其中,提前5天准确预测长江5次编号洪水,提前2天预报长江第5号洪水洪峰流量达75000立方米每秒,为科学调度骨干水利工程,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赢得宝贵时间。
全面融合雨情、水情、工情等相关业务系统的监测、视频、预报、调度以及管理等多源信息,充分发挥“水利一张图”汇集98处蓄滞洪区、5万多条河流、9.8万座水库、9万多座水闸、11.3万处雨水情报汛站等水利对象优势,集成防护对象、地形地貌、经济社会等背景信息,为洪水灾害防御提供决策服务。2020年大洪水期间,组织开展鄱阳湖、洞庭湖、巢湖、蒙洼等地区的遥感监测52次,结合“水利一张图”信息,动态分析洪水淹没面积、水深、蓄滞水量,为长江、淮河等流域蓄洪区启用提供科学依据。
(摘编自王容《当好水旱灾害防御的“耳目尖兵”》)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次山西降水属于极端性强降水,多个站点的数据破建站以来的同期历史极值。
B.本次山西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累计雨量较大,其中山西中部地区为区域性暴雨。
C.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低值系统形成的环流形势影响了本次山西的降水。
D.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被输送到山西中南部地区,为此次降水提供充沛的来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能在水工程运行、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B.2020年全国雨水报汛信息从测站传输至水利部的时间比1998年缩短了15分钟。
C.2020年,全国水文部门的水文作业预报较为精准,对南方的预测精度接近90%。
D.山西吕梁山、太行山复杂地形导致山西省中部及临汾北部地区极端强降水的出现。
【3】我国的水文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如何为减灾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为下文埋下伏笔。
(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时常出现在诗词创作中,体现作者的个人情怀和审美趋向。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
(2)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说到人与人相处时时光便会很快:“______,______。”
(3)朱熹说:“道如扇,人如手。手能摇扇,扇如何摇手。”孔子论述人和道的关系时也说过同样的话“______,______。”
(4)孔子强调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说后人要惜时奋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默写。
(1)其安易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微易散。(《老子》四章)
(2)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3)《大学之道》中揭示“八条目”的根本之道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柳永的《望海潮》中“____________”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都用比喻的修辞写出波涛的汹涌之状。
(6)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过往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如今扬州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大好山河,历来让中国文人魂牵梦萦,诗情大发。《望岳》中,杜甫看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顿时“_______”,因而极目张望,立誓“______”,以览尽众山;《滕王阁序》中,王勃以山喻自己人生道路的坎坷,而无人同情自己的不得志,发出了“_______,_______”的呐喊;《赤壁赋》中,苏轼与友人驾一叶扁舟,吹着江上清风,沐浴着山间明月,顿觉人生短暂,很想“_____”,与明月共存,并认为清风、明月、江水,“______”,高兴自己和友人可以享用。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要牢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表明要与外界断绝交游后,又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自己不再驾车出去的原因。
(2)《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秋日特有的清寒景色,于冷暖协调、浓淡对比中,写尽九月之景。
(3)《逍遥游》中,庄子用“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句阐释真正的逍遥之境,然后再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做到逍遥。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 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 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 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E. 全诗表达乐观情绪,高亢有力,音调铿锵,以此更能反衬出送别友人的离愁与牵挂。
【2】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间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世,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不许,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B.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C.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D.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沐,官员例行的休假制度,汉代五天休息一次,唐宋十天休息一次。
B.唐虞,是虞和禹的并称,他们是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
C.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
D.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安世博闻强识。皇上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书询问,只有安世记得,能够详细写下来。
B.张安世不事张扬。张安世向朝廷推荐人才却不欲人知,隐藏名声,疏远权势,不在朝廷沽名钓誉。
C.张安世谦虚退让。大将军霍光死后,朝廷要任命张安世接替霍光的职位,安世再三推辞,皇帝才同意了他的请求。
D.张安世治家严谨。安世身居高位,封地万户,然而穿着朴素,夫人亲自劳动,七百家奴 ,都有手艺活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2)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5】张安世为什么要为儿子请求出外补吏?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以上五句话都出自本学期我们学习的《论语》《礼记》《道德经》等先秦诸子散文。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领会到了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认识到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也明白了很多立身处世的道理。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