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位教授正在讲堂里口若悬河地讲着法律知识,他的儿子却在家中被执法机关缉拿归案。
B.在庆功会上,两位队员举案齐眉,互相敬酒,祝贺对方在这次全运会上获得金牌。
C.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D.某省领导仅在一年之内就贪污公款上千万,这件事实在耸人听闻。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曾几何时,毕节早早就建立了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闯出了一条开发扶贫的新路。如今,贵州省所有贫困县已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
②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有些人就觉得岁月静好可以无所不为了,开始对自然少了敬畏,对生灵少了尊重,却忘了一不小心就会引火烧身。
③习近平总书记同查干湖渔场职工们亲切交谈他强调: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
④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用“海量”这个词形容讯息量之大。如果信马由缰,一味讲究兼收并蓄、细大不捐,恐怕你整天的时间都用来浏览新闻也不够。
⑤赤日炎炎,铄石流金,在新一届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天台大地掀起发展的热潮:九龙山隧道进展顺利、313省道开工、前山大桥等项目扎实推进……
⑥深圳市厝火积薪,全方位推进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今年1月至10月,深圳全市共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人1360例,艾滋病新发情况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 “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 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 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2】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2)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的《陈情表》中概括写出自己幼年不幸遭遇,奠定文章悲凉基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雨霖铃》中虚写别后情境的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阔”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与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阔”字极为相似。
(2)《定风波》词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化用左思《蜀都赋》里的句子写剑阁两山如门,形势险要的名句是“ , 。”
(2)《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 , ”一句中。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4)《寡人之于国也》中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登上滕王阁放眼远望山川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周在《逍遥游》中指出列子对待荣华富贵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诗人在家的日子是快乐的,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自斟自酌,享受室内之乐。
(4)《红楼梦》中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9、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对于国家的实际情况,孟子描绘了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郎①(节选)
黄庭坚
江山千里俱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②。
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
有功翰墨乃如此,何恨远别音书少。
炊沙作糜③终不饱,镂冰文章④费工巧。
【注】①这首诗作于1084年,时黄庭坚从知太和县调监德州德平镇。王郎,作者妹夫。黄庭坚初到德州,王纯亮去看他,黄庭坚作诗送别。②眼青,即青眼,有好感,相契合。③炊沙作糜:炒沙成粥,比喻不可能的事。④镂冰文章:在冰上雕镂,喻劳而无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十年之间奔波千里,人已经变得发白衰老,骨肉相悦之情却一直不变。
B.学问渊博的王郎妹夫到来,两人常常连床夜话、彻夜长谈,一直到鸡声报晓。
C.诗人欣喜于王郎读书有得,希望别后继续猛进,要用书信交流自己所学内容。
D.全诗思考深刻、造句奇崛、笔势雄健,显示出黄庭坚之长,亦给了他人启迪。
【2】作为送别诗,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所写内容不同寻常,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后事粱太祖,太祖亦爱之,迁邠宁节度使。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徙天平,与晋军相持河上。庄宗灭梁,彦威自陕来朝,庄宗置酒,赐姓名曰李绍真。明年,徙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其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呼:“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庄宗崩,彦威从明宗入洛阳,首率群臣劝进,内外机事,皆决彦威。彦威素与段凝、温韬有隙,因擅捕凝、韬下狱,将杀之,安重诲曰:“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彦威徙镇平卢。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夷狄之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明宗本出夷狄,而彦威武人,君臣皆不知礼,动多此类。然彦威客有淳于晏者,少举明经及第,遭世乱,依彦威。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天成三年冬,彦威卒于镇。赠彦威太师,谥曰忠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徙镇武宁 徙:调任
B. 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 属:嘱咐
C. 天子不垂原宥 宥:宽恕
D. 明宗赐两箭以报之 报:回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B. 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C. 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D. 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B. 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南方部族为狄。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 举明经,是参加明经科考试,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D. 太师,官名。西周始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彦威德才兼备,作战能攻能守。他前有放回抓获的俘虏,感动敌将刘知俊,从而守住邠州的事迹,后有攻破邢州打败赵太的战功。
B. 霍彦威善于纳谏,故而少犯错误。他接受了安重诲的建议,避免落下个借机报私仇的恶名;他倚重淳于晏,逐渐习得了君臣之礼。
C. 霍彦威出谋划策,帮助明宗脱身。军变之时,他劝明宗暂时答应哗变军人的要求,率兵入城,自己带兵守在城外,以为接应之力。
D. 霍彦威一心事主,死后谥为忠武。他年少时于乱军之中被人收养,后来无论是跟随梁太祖东征西讨,还是侍奉后唐二主,都能尽心尽力。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重诲曰:“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
(2)彦威高其义,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对真理所能表示的最大崇拜,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履行它。”——艾默生
“要是我们只限于梦想,那么谁来使生活成为美丽的呢?”——高尔基
“实”的造字本义为柜子里装满了贝壳,指家境富裕;进而引申为充盈饱满没有空隙;再进一步引申为有内涵、不虚假。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路上,我们又应该怎么去做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