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四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qiè) 罗(qí) 之泰然(chù) 适逢其(huì)

    B. 看(xiāng) 凝(yē) 间不容(fā)   差不齐(cēn)

    C. 届(yīng)   暮(ǎi) 良好景(chén)   重湖叠(yǎn)

    D. 会(yǔ)   千(jì) 字字珠(jī)   枪实弹(hè)

  • 2、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抽烟的现象方兴未艾,这一现象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B.专家指出,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多沟通交流,多尊重鼓励,多赏识教育,不能耳提面命,指手画脚,絮絮叨叨的。

    C.他如今长期失业在家,回英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得早日改换门庭,另找洋主子才好。

    D.她算什么,不过是家里的一个保姆,不过是一个下人的角色,如今却登堂入室,成了他的继母,连属于他的房子也落入她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转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一个人都诞生并生活在一定家庭之中,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随时消失的无形部分,有形的部分以家训、家谱等为载体,固然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递和弘扬;无形的部分如长辈的言谈等虽然往往随生随灭,但它多半留在后辈心中,对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家族风气形成同样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成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浙及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风俗之美,教化之成,未尝不由于是。此谱牒之设所为深有功于世道,而君子详慎之不敢忽也。”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风尚。

    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立业等问题,而得出结论或者说给出的答案,又十分相近。君子文化为什么能够沉入并浸透历代家训家谱而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的价值导向?为什么历代世家望族的家训、族谱等总是以君子文化为主调凸显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奥秘都在这里。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风通常可以理解为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积淀并形成的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

    B.不同时代、不同家族的家谱家训,虽然形式各具自己的家族特色,但宣扬的具体内容基本一致。

    C.在家谱家训中,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等教导的建立基础都是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

    D.家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与君子文化融合,是因为家族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核心理念源自君子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家谱家训与君子文化的密切关系为立论基础,提出家谱家训可以传承君子之风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意在强调家风中的无形部分对家风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三段基于“家国同构”理念,阐明了家与国之间、优良家风与君子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D.文章第四段通过引用文献资料进一步阐释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作用,说服力较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文化可以浸透家谱家训,使传统伦理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B.对于如何立身处世,君子文化和家族文化所给的答案都是励志勉学和精忠报国。

    C.世家望族的家谱家训以君子文化为主调而凸显家族文化特色,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D.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君子文化,未来还将潜移默化地滋润中华儿女的心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自责而回头不迟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庄子引用《齐谐》的记载:“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大鹏南徙的情形。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岳》中表达作者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大家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片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3)《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在滕王阁上远眺,所见到的关于落霞与秋水的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对自己的过去做了反思,对将来也进行了安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但丁的名言。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这种类似境界的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   ”两句经常用来说明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2)《孟子梁惠王上》中用“ ”三句,说明了敬重自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并推己及人,成就王业就易如反掌。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周的《逍遥游》在指出列子“犹有所待”后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做到真正的逍遥游。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抒发迁客骚人内心之悲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他们登楼后感极而悲的内在原因。

    (3)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之难,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和仕途的坎坷。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 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 “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 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 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2】(小题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课内文本《张衡传》)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厩监。时汉连伐胡,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节选自《苏武传》)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珠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衡下车,治威严

    C.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终

    【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C.君何以知燕王

    D.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3】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厚赂单于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汉亦留以相当 自书典所记,未有也

    C.时汉连伐胡,通使相窥观 范增目项王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也。”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4】关于以下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文中“天汉元年”,天汉是年号,元年是第一年。

    B.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且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张衡,字平子,名与字字义相近。

    C.关于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一句,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指封建社会大臣辞职,告老还乡;征拜指官员的征召任命。

    D.“遂通五经,贯六艺”一句中,五经指《诗经》《尚书》《论语》《周易》《春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头小狮子因为贪玩而远离了狮群,不幸遭遇了几只鬣狗。本来,小狮子这时候还有机会逃生,但由于过分自傲,他却放弃了机会。“我是狮子。”小狮子把胸脯拍得啪啪响。“不错。”领头的鬣狗说,“如果你是一只成年狮,那么你是强者,我们是弱者。而今你还是一头幼狮,你是弱者而我们是强者,大自然的生存规律就是弱肉强食。”说完,鬣狗们便扑过去把小狮子咬死吃掉了。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