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如果你有时间,就到我家来,我来赐教你,保准你一听就明白了,考试也不用着急了。
B.你上个星期劳驾我办的那件事,我已经给你办好了。
C.我今天招待你,真是不敢当,不知道你满不满意,反正我是真心诚意地对待你的。
D.小张告诉同事小李:“周末想到府上一叙,你家在哪个位置啊,难找吗?”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湘江水逝楚云飞”,是秦可卿的判词。
B.在《红楼梦》中,除了几位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如: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三姐,敢于反抗的晴雯等。无一不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就连书中一些着墨不多的焦大、傻大姐、小红等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C.贾府中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母,管理贾府日常事务的是凤姐,在管理上最具改革色彩的女子是探春。
D.第四十九回宝玉用《牡丹亭》中的句子:“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比喻黛玉接受了宝钗的友情。
E.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①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②2500 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 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 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③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④“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⑤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 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⑥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 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⑦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⑧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⑨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亲睐,孔子也只是因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⑩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11两千多年来,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12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13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14 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15 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与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16 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17 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①。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注释:①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在第④段中□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舟 旗 灯 媒
B. 煤 旗 舟 灯
C. 灯 媒 旗 舟
D. 旗 媒 舟 灯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 第⑥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C. 第○13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
D. 第○16段以《圣经》、《古兰经》类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诊视。
【3】选出下列内容不是表现君子品格的一项( )
A.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学而》)
B.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
C.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论语·子路》)
D.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4】赏析文中第九段画直线的语句
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5】第12段中画曲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文章提到作为经典的《论语》是“不老”的。《论语·述而》中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请联系实际或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感悟。
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辞官归家后,面对繁荣滋长的万物,感慨生命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用比喻表现作者出仕本属无心,对官场仕途十分厌倦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雁门太守行》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 ,应是“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由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联想到作者自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亦有命,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2)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______,惟有幽人夜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垆边人似月,______。(韦庄《菩萨蛮(其二)》)
(6)野哭几家闻战伐,______。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杜甫《阁夜》)
(7)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8)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9)鸟雀呼晴,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1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滕王阁序》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而在《赤壁赋》中作者则用“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第三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柳宗元)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2】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的心境不相同的一项是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孟浩然《万山潭作》)
C.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 (陆游《渔浦》)
D.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司空曙《江村即事》)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 所托:爱好的事物
B.放浪形骸之外 放浪:任性不羁,放荡,放纵
C.况修短随化 随化:听任安排
D.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这此(集会)的诗文
【2】下列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B.及其所之既倦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生命之痛。
B.第二段交代作序目的,同时凸显兰亭集会的盛大。
C.作者深入思考生死的问题,否定人生虚妄的观点。
D.语言骈散结合,以散为主,音节齐整又富于变化。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晋朝人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晋国人孙康少时酷爱读书,晚上无钱买油点灯,经常夜里蹲在雪地里映着雪光苦读.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书里,不觉的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孙康刻苦攻读,终成大业.
材料二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火虫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像个下雪的。”——《笑林》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