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凉山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出发前往吴哥窟之前,你对吴哥历史、印度教等没有基础的认识,吴哥窟在你看来也许不过是被废弃的一堆乱石,雕刻再华丽细腻,建筑再巧夺天工,你也只会慨叹“好看好看好看死了”,无法从中解读出修筑者的虔诚。了解吴哥窟,不妨先从印度三大神和两大故事入手……毗湿奴主管维持世界,大家要记住一点,吴哥窟本身供奉的是毗湿奴,在吴哥窟里遇到毗湿奴雕像的几率非常高,是五步一像,其存在感远远高于其他雕像。

     

    A

    因为

    如果

    /

    因为

    基本上

    B

    如果

    即使

    /

    因而

    基本上

    C

    如果

    如果

    /

    因为

    实际上

    D

    因为

    不论

    因而

    实际上

     

     

    A. A   B. B   C. C   D. D

     

  • 2、下列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唐代中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中的“吟”“行”“引”都是古文体名。

    C.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永遇乐”等;题目要依照词的内容而定,如《赤壁怀古》等。

    D.词基本分婉约和豪放两派,温庭筠、李煜、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周邦彦等是著名的婉约词人,苏轼、辛弃疾等为豪放派的代表。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审悲快感,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说明。

    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审悲快感是作为艺术活动而存在的。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不能等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失去亲朋,或陷入困境,或者目睹了别人的不幸,而你又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话,那么,除哀痛之外,是不会有丝毫愉悦的。因为当人遭遇不幸时,全部注意力都被苦难本身所吸引,伴随着痛感的是该如何手忙脚乱地处理后事,反反复复地考虑得失,忧心重重地瞻望未来,想超脱这一切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则是拉开距离的超越功利的观照。这样的审悲,也就是把苦难通过艺术这支弓箭,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这时候,哀伤痛苦的呻吟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意象,使人在瞬间离开现实的重压而升腾于幻境。这样,悲哀本身就变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我们的回味给它添上一种甜美。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强调艺术家对感情要再度体验。一个男孩子在遇到狼的那一刻,他只能处在惊恐之中,无暇顾及其他。但是当事过之后,这个男孩回忆他遇到狼时的情景,将遇狼的经过绘声绘色地叙述出来,那么这种再度体验过的感情,就是审美观照,就是艺术。

    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又一原因。苦难是悲哀的,但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用愉悦之情与之对抗,并进而征服它。这样,在审悲观照中痛感就转化为快感。一出悲剧,譬如《红楼梦》,要是除去了它的富于表现力的文字,无懈可击的结构等一切表现形式的魅力,把这悲剧化为单纯的事实,用报道性的语言讲出来,那么《红楼梦》悲剧的全部的美也就失去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人类的愚蠢行为而已,它至多只能引起我们某种好奇心,但要我们去欣赏它却是万万做不到了。乔治·桑塔纳说:在艺术中,题材的真实使我们悲哀,但传达的媒介却使我们喜悦,一喜一悲的混合,构成哀情之别有风味。

    同时,艺术创作与欣赏又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审悲艺术活动而存在的。人生苦难的描写所引起的感情反应是独特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审悲活动,人生苦难的描写往往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这正是审悲区别于审美、审丑等的特殊性。而怜悯和恐惧都不是单一感情,而是混合感情。在描写柔弱的对象遇到不幸时,首先,我们会觉得对象的娇嫩弱小又处在苦难中,这样处于优越地位的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惋惜感。这种惋惜感基本上是一种痛感。其次,我们在惋惜的感情反应中,又觉得对象有几分秀美,这就很自然地唤起我们的同情与爱。我们对一个柔弱而又处于苦难中的对象由惋惜而转化为同情与爱的过程,也正是由痛感到快感的过程。

    在描写崇高、伟大的对象遇到毁灭之时,很自然地会引起我们的恐怖,情感上仿佛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巨大的危险不能不让人惊慌,然而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又让人体会到普通生活难以体会到的振奋,体会到鼓舞人心的活力。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作为最高尚的圣人和殉道者,他让我们懂得作为一个最充分的意义上的人是怎么一回事。于是由恐惧转成赞叹,由赞叹转成震撼,而审悲痛感也就转化为审美快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审悲活动中,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变不但在情感的层面上实现,而且也在理智的层面上实现,因为我们的天性对真理是深感兴趣的。因此,描写苦难的作品总是以最强的刺激启迪我们,它具有像磁铁一样的吸引力,使我们的注意力、思考力不能不转向它。例如《红楼梦》所展示的悲剧,不但给我们以情感上的满足,而且那一把辛酸泪中的无穷的意蕴,那树倒猢狲散后面所隐藏的真理,总吸引我们去探寻,去钻研,并从这探寻、钻研中获得理性的慰藉。

    (摘编自童庆炳的《审美中的苦难与甘美——谈审悲快感》)

    材料二:

    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否则倘若坠楼的是你自己的绿珠,无辜受祸的是你自己的伊菲革涅亚,你会心寒胆裂。但是她们站在舞台时,你却袖手旁观,眉飞色舞。纵然你也偶一洒同情之泪,骨子里你却觉得开心。有些哲学家说这是人类恶根性的暴露,把幸灾乐祸的大罪名加在你的头上,这自然是冤枉。

    看戏和做人究竟有些不同。杀曹操泄义愤,或是替罗米欧传情书,就做人说,自是一种功德;就看戏说,似未免近于傻瓜。我们的世界中有的是凶灾险恶,悲剧所描写的固然也不外乎凶灾险恶,但是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的锅炉中蒸馏过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奥瑟罗信谗杀妻,悲剧也,而读者在兴酣采烈之际亦忘其为悲。

    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虽然莎士比亚并不醉心古典,在这一点他却近于守旧。他的悲剧事迹也大半是代远年淹的。拉辛曾说:如果剧情在哪一国发生,剧本就在哪一国表演,我不劝作家拿这样近代的事迹做悲剧。莎士比亚也很明白这个道理,《奥瑟罗》的事迹比较晚,他于是把它的场合摆在意大利。

    悲剧的主角和平凡是不相容的。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无恶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却也没有他们那副傻劲儿。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致引起轩然大波。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

    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相得解脱

    (摘编自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是与现实拉开了距离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照。“距离化”在审悲活动中很重要。

    B.在描写柔弱的对象遇到不幸时而产生的同情与爱,和描写苦难时引起的恐惧,都不是单一感情。

    C.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莎士比亚认可这个道理,他把《奥瑟罗》的故事背景设在意大利,意在以空间的远补救时间的近。

    D.悲剧的“主角”,大都有一股傻劲儿,他们如果肯像平常人一样妥协,就不致引起轩然大波,不会酿成悲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等同起来,就无法区分审美和非审美的不同性质,也无法正确解释“审悲快感”这一现象。

    B.悲剧为什么会让人产生快感,朱光潜不赞同用“人类恶根性”来解释,材料一中作者也不赞同相似解释。

    C.善恶有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但在读悲剧时这种希望常常落空,正因如此,才促使人探寻作品内蕴,以获得理性慰藉。

    D.杀曹操泄义愤,或是替罗米欧传情书,这种做法未免近于傻瓜。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中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A.波瓦洛:绝对没有一条蛇或一个狰狞怪物,经艺术模拟出来而不能供人悦目。

    B.李斯托韦尔:观赏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人们会把自己提高到这些特殊人物的水平。

    C.莎士比亚: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

    D.亚里士多德:悲剧所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它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今人读之感觉到的不仅是“悲”,还有“美”,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复杂感觉产生的原因。

    【5】“审悲”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材料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空缺部分。

    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统治者妄想追求霍去病那样筑坛祭天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慌乱南逃,狼狈不堪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小石潭记》中描写的小石潭虽然环境景物幽美静穆,但氛围过于冷静,让人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久留。

    ⑷ 《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来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自己的家庭情况,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与《论 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异曲同工之妙。

    (2)韩非子在《五蠹》里说“是以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表明了应该立足现实,从世界出发解决问题。

    (3)《逍遥游》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上低洼之处的一杯水无法浮起杯子一样。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

    1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2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3   ,亦崎岖而经丘。   ,泉涓涓而始流

    4)野马也尘埃也,     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适百里者 ;适千里者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描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作者摆脱凡俗事务的困扰,获得心灵自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2)“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早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阿房宫赋》中用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突出批评统治者的奢侈浪费。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①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

    (注)①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

    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充满敬佩之情。

    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D.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2】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文,完成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 阳宫,扶辇下,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B.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C.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D.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   除:殿阶

    B. 子卿不欲降,何以陵   过:过错

    C.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

    D.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单于   让:责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陵劝降采用文雅的方式,在饮酒叙谈之中,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 李陵劝降采用攻心法,先以苏武父兄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人生苦短,应享受荣华富贵相劝,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劝降内容经过深思熟虑,显得理由充分,说服力强。

    C. 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D. 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天的大树在烈日下显得一片葱绿。绿叶微微自得地点着头说:“我茂密的叶片遮住了阳光,才给大地留下了清润的花朵”。枝杈摇晃着身子警告说:“如果你不俯在我的身躯上,烈日也会把你晒焦”。粗壮的树干翘首看着他们,低下头,一往情深地说:“我生命之泉是我没有见过面的朋友-----根须”。

    根据以上材料的理解,以“ 的思索”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